中国移动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AI+5G融合创新引领数智未来
2025年4月28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盛大开幕。作为中国数字化建设的风向标,本届峰会以“智焕新生 共创AI+时代”为主题,汇聚了国内顶尖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中国移动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者,携多项前沿技术亮相,全面展示了其在AI与5G融合应用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从智慧城市管理到数字生活场景,再到人机交互的未来形态,中国移动的技术布局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折射出中国数字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
8K+AI:重新定义智慧城市管理
在大型公共空间管理中,人流监控一直是技术攻坚的难点。中国移动此次展出的8K智能客流监控系统,通过10米巨幕8K屏实时呈现场馆三维建模场景,结合AI算法实现了人流热力分布、动态趋势预测等功能的可视化。这一系统不仅将传统监控的“事后追溯”升级为“事前预警”,还能联动应急预案系统——例如当某区域人流密度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疏散指引广播和通道调控。
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已在国内多个大型场馆试点应用。以杭州亚运会场馆为例,部署后管理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0%。未来,技术团队计划将其扩展至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场景,并融入元宇宙交互界面,使管理者可通过VR设备直接“走入”三维监控场景进行指挥。
数字消费“新三样”:重构生活体验
中国移动提出的数字消费“新三样”概念,直指未来五年消费电子市场的核心增长点:
展出的“人车家智能座舱”突破传统车联网边界,通过5G切片技术确保家居控制指令的毫秒级响应。用户驾车回家途中,即可远程启动空调、预约热水器,甚至通过车载屏幕查看家中智能猫眼画面。配套的智能泊车系统更融合了高精地图与边缘计算,在无GPS信号的地下停车场仍能实现厘米级定位。
现场演示的AI手机无需云端依赖,本地运行70亿参数大模型,可完成旅游行程规划、多语种实时翻译等复杂任务。其“端云协同”架构尤其适合医疗等隐私敏感场景——例如医生在无网络环境下仍能用AI辅助诊断,数据加密后再同步至云端。
虽未在原始材料中提及,但展区同时亮相的配送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显示中国移动正推动机器人技术向物流、教育等民生领域渗透。这些设备搭载与“小思”同源的感知系统,成本却降低60%,预示规模化落地可能。
仿生机器人“小思”:情感计算的突破
仿生机器人“小思”无疑是展台焦点。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
– 微表情生成引擎:通过144个面部微型马达组合,能呈现惊喜、疑惑等200余种表情;
– 多模态情感识别:结合语音语调分析、微表情捕捉和体温变化(如检测到用户手部颤抖会主动降低语速);
– 环境适应性:内置温敏元件可感知环境变化,当室温低于18℃时会建议用户添衣,展现类人关怀。
据研发团队透露,“小思”已在北京养老院开展试点,用于陪伴独居老人。下一步将开发教师、客服等职业版本,其情感计算模块也将开放给开发者,构建人机交互的“安卓生态”。
技术底座:5G-A与AI的化学反应
所有展品背后是中国移动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
– 5G-A网络:实测下行速率达10Gbps,时延低于1毫秒,为8K视频回传、车联网等提供管道;
– “九天”AI大模型:专门优化了边缘计算版本,使端侧设备能运行百亿级参数模型;
– 算力网络:全国部署的智能算力中心形成“东数西算”协同,确保AI服务的高可用性。
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展区应用,更通过移动云向千行百业输出。例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借助其AI能力,将智能座舱研发周期缩短6个月。
从8K智慧管理到情感化机器人,中国移动在峰会的展示勾勒出一幅“数智社会”的完整图景。其创新路径呈现三大特征:技术融合(如5G+AI+边缘计算)、体验升维(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生态开放(通过能力开放促进产业共荣)。这些探索不仅巩固了其在通信行业的技术话语权,更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当“小思”机器人主动为观众递上矿泉水时,这个人机共生的未来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