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于2025年4月推出的”高金大师讲堂”学术品牌活动具有标志性意义。首场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进行主旨演讲,聚焦《全球科技合作下的医学创新与技术转移路径》这一前沿议题。这场活动不仅吸引了校领导和高金管理层的重视,更引发了关于金融如何助力医学科技突破的深度思考。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医学创新已从单一学科突破转向多维度协同发展,而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正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医学科技发展的多维融合趋势
陈竺院士在演讲中特别强调,当代医学研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实现方法论层面的范式革新。他指出,生命科学领域长期存在的”还原论”与”系统论”之争,实际上可以通过创新性的研究设计实现有机统一。在微观层面,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使科学家能够深入解析生命的基本单元;而在宏观层面,系统生物学和群体医学研究则为理解复杂生命系统提供了全新视角。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究思路,正在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为医学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深度学习算法在医学影像识别、药物分子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使得原本需要数年完成的研发流程得以大幅压缩。值得关注的是,AI与生物医药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催生了全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跨国药企与科技公司建立的联合实验室,正通过数据共享和算力协同,重塑着全球医药创新的地理版图。
全球化协作的技术转移机制
面对气候变化、新发传染病等跨国健康挑战,陈竺院士特别强调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他以COVID-19疫情期间的疫苗研发为例,指出开放科学框架下的知识共享显著加速了应对方案的产出。在技术转移领域,建立兼顾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利益的平衡机制尤为关键。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如何通过合理的商业安排和金融支持惠及发展中国家,这需要构建包括风险投资、专利池、技术银行等在内的多元化转移路径。
具体到操作层面,技术转移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支持。陈竺提到,许多具有转化潜力的医学发现因缺乏中试资金而止步实验室。这要求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适应不同研发阶段的专属金融产品,如针对临床前研究的可转债、面向临床试验的风险补偿基金等。
高金的金融赋能创新实践
作为连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键纽带,高金在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学院依托上海交大雄厚的工程和医学学科基础,正在构建包含技术评估、知识产权运营、资金对接等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种”学科交叉+金融赋能”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谷”难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金开创性地设置了科技金融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和实战演练,培养学生既懂科技创新规律又精通金融工具应用的复合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与瑞金医院等医疗机构共建的医疗技术创新实验室,已成为金融支持医学创新的示范平台,成功孵化了多个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项目。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高金还将科技金融服务的半径扩展至整个城市群。通过建立区域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专家智库网络,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种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场高规格的学术活动深刻揭示了医学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互动的内在逻辑。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的新时代,单一领域的突破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需要构建包含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高金通过”大师讲堂”这样的高端平台,不仅促进了跨界思想的碰撞融合,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的深入发展,医学创新与金融赋能的结合必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