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美国科技企业的政策游说活动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24年,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通过资金投入与机构合作,深度介入美国立法进程,试图在技术监管、产业补贴和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政策。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也揭示了企业应对政治不确定性的主动布局。
半导体行业的游说博弈
半导体产业因其地缘政治属性成为游说焦点。台积电2024年投入48万美元,通过Nickles Group等机构推动《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重点关注制造本土化与出口管制。三星电子则以354万美元创下半年度支出纪录,核心目标是防范特朗普政府可能废除《芯片法案》的风险,同时通过支持对华强硬派议员巩固政策立场。SK海力士虽未公布全年数据,但其上半年游说力度明显增强,主要协调美国商务部以确保投资补贴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企业的游说策略呈现差异化特征:台积电侧重技术合作与供应链安全,而韩企更关注政治风险对冲。这种差异映射出各国企业在美产业链中的不同定位,也暗示未来游说可能进一步向“联盟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的监管框架争夺战
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正加速参与规则制定。OpenAI 2024年游说支出同比激增至176万美元,聘请前参议员助理Meghan Dorn主导政策沟通,重点推动《人工智能进步与可靠性法案》。其核心诉求是避免过于严格的监管束缚技术创新,同时通过立法确立行业标准话语权。
除OpenAI外,其他AI巨头如谷歌、微软也加大游说力度,议题涵盖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及政府研发资金分配。这种竞争反映出两个深层逻辑:一是企业试图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二是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立法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控制。
政策焦点的演变与挑战
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游说活动的共性在于企业对政策稳定性的强烈需求。在半导体领域,《芯片法案》补贴的可持续性及技术出口限制是核心矛盾;而AI企业则更关注监管框架的松紧度。此外,中美科技竞争成为跨领域议题,企业游说时不得不兼顾市场利益与政治正确性。
另一个隐性趋势是游说手段的升级。企业不再局限于资金投入,而是通过“旋转门”(如雇佣前政府官员)增强政策影响力。例如OpenAI聘请国会幕僚的操作,实际形成了一条从立法到产业的“人才通道”。
2024年美国科技游说活动揭示了技术、资本与权力的深度交织。半导体企业通过高额支出维护产业利益,AI公司则争夺规则制定主导权,两者共同推动美国科技政策向“企业需求导向”演变。未来,随着全球技术竞争白热化,游说可能进一步向跨国协作、多议题联动方向发展,而如何在创新激励与公共利益间取得平衡,将成为立法者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