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科技发布2024年ESG报告:数字化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已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议题。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制造企业,TCL科技在2024年4月29日发布了《TCL科技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这是其连续第17年披露ESG进展。该报告不仅展示了公司在低碳转型、数字化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成果,更体现了科技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手段将ESG融入全价值链。
治理架构升级: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链路管理
TCL科技在ESG治理体系上进行了结构性创新。2024年,公司建立了“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ESG工作委员会”三级管理架构,其中新设立的ESG工作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专门负责战略落地与风险管控。这一调整强化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联动,确保ESG目标能够穿透组织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TCL首次采用“双重重要性评估”方法,通过利益相关方工作坊(涵盖学术机构、政府部门、NGO等40余名代表)识别出28项关键议题,并形成优先级矩阵。例如,半导体产业的能耗管理、供应链劳工权益等被列为最高优先级。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议题管理方式,为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报告披露公司已开始试点ESG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机制,将碳减排目标完成度纳入考核体系。这一举措在国内制造业中具有前瞻性,标志着ESG从“软约束”向“硬指标”转变。
数字化减碳:AI与大模型的技术赋能
在碳中和领域,TCL科技的创新实践尤为突出。其自主研发的“碳迹账”平台已覆盖集团5大产业板块、42家法人单位,实现了碳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该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抓取生产线能耗数据,并结合财务系统进行碳成本核算,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
子公司TCL华星的表现更具突破性:作为国内首家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的面板企业,其承诺到2030年将运营碳排放降低42%,供应链排放下降25%。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正在武汉工厂部署“AI能效优化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预计年减碳量可达12万吨。
报告还透露,TCL正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碳足迹追溯中的应用。例如,在光伏组件出口业务中,通过区块链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以满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合规要求。这种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范式。
社会价值共创:科技公益的生态化实践
TCL的ESG战略不仅关注环境与治理,更强调社会价值的共享。其公益基金会主导的“光伏低碳校园”计划已落地云南、贵州等地的12所乡村学校,通过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年均减少碳排放800吨,同时将发电收益用于数字化教室改造。这种“环保+教育”的复合型公益,放大了项目的乘数效应。
在员工发展方面,公司推出了“绿色技能培训计划”,针对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新兴领域开展专项培训,2023年累计覆盖1.2万名员工。此外,TCL通过“供应商ESG赋能项目”,帮助200余家中小供应商建立环保管理体系,体现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TCL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科技普惠”指数,量化评估产品与服务对弱势群体的覆盖度。例如,其智能电视的适老化功能已服务超300万老年用户,而低功耗显示技术则使偏远地区用户用电成本下降15%。
总结
TCL科技2024年ESG报告展现了一条清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治理架构的制度化革新、数字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以及社会价值的生态化运营,企业正在将ESG从合规要求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其三级管理架构和双重重要性评估方法为行业提供了治理范本,而“碳迹账”平台与AI减碳方案则印证了科技驱动的减碳效率。更重要的是,TCL通过光伏校园、供应链赋能等实践,证明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共生共荣。在全球ESG标准趋严的背景下,这种“技术创新+系统治理”的融合模式,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