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的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这项颠覆性技术,以期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保险行业同样不例外,从自动化理赔到个性化定价,AI的应用潜力令人瞩目。然而,伴随着AI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快速渗透,关于如何有效监管这项技术的讨论也日益升温,尤其是在美国,一场围绕“One Big Beautiful Bill”法案中暂停各州对AI进行监管长达十年的条款的争议,将保险行业对AI监管的复杂态度推向了公众视野。
保险行业,尤其是像全国专业保险代理人协会(PIA)这样的组织,对这项可能导致长达十年“监管真空期”的提案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向参议院提交建议,希望取消该条款,或者至少明确将保险行业的AI州级监管排除在外。这种反对并非出于对技术进步的抵触,而是源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稳定维护的深切责任感。PIA在信中明确指出,暂停监管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风险,并且可能破坏现有有效且经过时间验证的监管框架。最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99:1投票结果否决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AI监管禁令,这清楚地表明了对州级监管重要性的广泛认可。
这种对州级监管的高度重视,与AI技术在保险行业广泛应用的现状密不可分。目前,AI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保险业务的各个环节。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在被应用于保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众安保险与众安科技发布的相关白皮书,详细梳理了30多个AIGC在保险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与此同时,AI在提升保险欺诈检测效率、优化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推动个性化保险产品开发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应用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例如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的不公平定价以及模型本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正是出于对这些潜在风险的警惕,中国银行业协会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人工智能模型风险管理指引》,强调对AI模型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以确保AI技术的安全、可靠和负责任的应用,是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放眼全球,国际社会也在积极探索AI监管的有效途径。欧盟在AI监管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即将生效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拒绝给予企业“宽限期”,要求企业尽快遵守相关法规。该法案为全球AI监管树立了新的标杆,强调AI发展必须符合伦理规范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此外,国际电联等国际组织也发布了关于AI监管的报告,提出了关键要求。在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AI发展,并于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这些国际和国内的实践表明,AI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是推动AI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可有可无的选择。
“大而美”法案中最初包含的十年暂停AI监管的条款最终被删除,也反映了各方力量在AI监管问题上的博弈和重新审视。尽管科技巨头如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曾积极游说争取这一条款,但最终未能成功,这表明在AI发展过程中,平衡创新与监管的需求至关重要。保险行业对十年暂停监管提案的反对,并非阻碍AI技术的发展,而是希望在确保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推动AI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保险行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保险行业反对十年暂停州级AI监管的提案,充分体现了其对风险控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对AI监管的积极探索,也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需要在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建立健全且具有前瞻性的监管体系,以确保AI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安全、可靠和负责任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最终实现AI技术与保险行业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