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科技馆”科技+互动”主题活动:点燃公众科学热情的创新实践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普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滨海科技馆推出的”科技+互动”主题活动,以其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功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难忘的科学探索之旅。这场活动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成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的典范。
科学派对:让知识探索充满仪式感
科学派对主题活动突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科学学习变成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狂欢。游客领取专属派对手册后,可以参与到科学家游行中,这种形式巧妙地将科学家的形象从实验室搬到了公众视野,拉近了科研工作者与普通市民的心理距离。收集印章的环节则借鉴了游戏化设计理念,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参与者的探索欲。
极客工作室的”海上城市”DIY搭建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参与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运用提供的材料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未来海上城市。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空间思维和创造力,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许多家庭团队在这个环节停留超过一小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常常让家长也感到惊喜。
欢乐空间:多元互动打造沉浸式体验
欢乐空间区域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了个性化的科学体验。2米高的巨型机甲巡游成为全场焦点,这些融合了机械工程与表演艺术的庞然大物,不仅展示了现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水平,更通过动态表演与儿童互动,消除了科技的距离感。
积木沙盘区的行星发动机模型搭建活动,巧妙地将《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中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亲子合作的形式既增进了家庭互动,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航天知识。现场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将流行文化元素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高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
儿童市集和小丑实验秀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活动内容。市集活动通过玩具交换和手工艺品售卖,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初步的商业意识;而小丑实验秀则将科学原理融入滑稽表演,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适合低龄儿童的科学启蒙。
AI成果展:前沿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
AI成果展区集中展示了天津高校的最新科研项目,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前沿科技的窗口。仿生导盲机器人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其神经感知与地图分析功能,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辅助特殊群体方面的巨大潜力。现场许多视障人士在志愿者帮助下体验了这款设备,纷纷表示这项技术将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灵活表演的机器狗则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另一面。通过编程,这些机器狗可以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甚至与观众互动。AI互动体验区更是排起了长队,游客可以通过简单操作体验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亲身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
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展品大多来自本地高校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体验的项目,既展示了天津的科技创新实力,也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许多家长表示,这样的展示让高深的科技变得触手可及,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启发作用。
滨海科技馆的这场”科技+互动”主题活动,通过科学派对、欢乐空间和AI成果展三大板块,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体验网络。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参与,更通过创新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有效提升了市民对科技的兴趣和认知。这种将教育与娱乐、展示与互动完美结合的科普模式,为新时代科学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展现了科技馆在公民科学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活动的成功举办证明,当科学遇上创意,学习也可以变得如此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