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入推进,”天府粮仓”建设已成为四川省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科研优势,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其中,水稻科技小院和田间科研实践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纽带,展现了高校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助力粮食增产
水稻作为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团队深耕水稻栽培领域30余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团队研发的水稻机插栽培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改良育秧方式,实现了”省工、省时、省成本”的三重效益。据统计,该技术推广区域的水稻单产平均提高15%以上,每亩节约人工成本约200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开发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将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农艺相结合,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创新成果为”天府粮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落地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人才是技术推广的关键桥梁。四川农业大学创新性地采用”科技小院”模式,将实验室直接搬到田间地头。这种模式具有多重优势:首先,研究生长期驻点农村,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田秀才”;再者,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马均教授团队培养的农业技术人才已遍布四川各水稻主产区,他们既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又是传播者,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毛细血管”网络,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多方协同共建”天府粮仓”
“天府粮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农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四川农业大学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三大领域。在政策支持下,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例如,通过”稻香杯”等农业竞赛活动,既检验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际效果,又激发了农民应用科技的热情。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四川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产量。这种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使得科技创新能够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技术突破到人才培养,从模式创新到机制完善,四川农业大学在服务”天府粮仓”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马均教授团队提出的”禾下乘凉梦”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使命的生动诠释。展望未来,随着节水栽培、智能农机等新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应用,四川水稻产业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将科技创新扎根泥土,让科研成果惠及农民,才能真正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实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战略目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