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一项具有36年历史的品牌赛事——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始终是检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舞台。2025年4月27日,第36届赛事在南京落下帷幕,来自盐城市射阳县小学的三名学生杨敏行、杨诗涵、戴广博以黑马之姿夺得小学组团体一等奖,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该校参赛历史,更成为区域科技教育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选拔到夺冠:一场科学素养的立体较量
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权威赛事,“金钥匙”竞赛的选拔机制极具挑战性。射阳代表队从县级选拔起步,历经盐城市级角逐,最终与全省59支小学队伍会师初赛。在初赛阶段,团队需同时应对“动手实验题”和“科学素养题”的双重考验——前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路搭建或机械组装,后者则涉及跨学科知识问答。射阳队以243.50分的成绩位列第五晋级,展现出均衡的能力结构。
决赛阶段的竞争更为激烈。采用App实时答题的形式,24支队伍需应对科学家互动、观察演示等创新题型。例如在“纳米材料应用”情景题中,射阳团队通过分析显微镜影像数据,准确推断材料特性,这一表现获得评委特别肯定。带队教师陈兰兰透露:“决赛前我们重点训练了数据可视化解读能力,孩子们将课外阅读的前沿科技知识灵活运用到了实战中。”
科技教育的“土壤培育”逻辑
射阳县小学的获奖绝非偶然。该校通过“课程+社团+活动”三维体系构建科技教育生态:
– 课程创新:将STEM理念融入科学课,开发“生活中的物理学”等校本课程;
– 社团赋能:电子百拼社每周开展电路设计比赛,遥控竞技社则与本地航模协会合作训练;
– 活动催化:年度科技节设置“鸡蛋撞地球”“水火箭挑战”等趣味项目,参与学生超80%。
校长徐海澜介绍,学校近三年累计投入科技教育经费超120万元,建成虚拟现实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工作坊。这种投入在竞赛中得到回报——戴广博在赛后采访中提到:“社团里调试机器人传感器的经验,帮我快速理解了决赛中的光敏电阻实验原理。”
县域科技教育的示范价值
射阳队的成功背后,是盐城市“科教强基”战略的持续推进。该市通过“城乡结对”机制,推动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下沉,仅2024年就组织20场送教下乡活动。竞赛评委、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维亮指出:“县域学校获奖折射出江苏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这些孩子展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正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果。”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获奖后,射阳县宣布将成立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首批遴选30名“小院士”参与产学研项目。正如杨诗涵在颁奖典礼上所说:“我们想证明,小城孩子也能用科学改变世界。”
从三个小学生的夺冠之路,可以看到科技教育如何通过赛事驱动、学校主导和社会协同释放乘数效应。射阳县小学的实践表明,当科学精神的种子遇上肥沃的教育土壤,县域同样能培育出创新的参天大树。这场胜利不仅是个体的荣光,更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以赛促学、以学促创”的鲜活样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