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中,国乐作为重要的艺术载体,正以创新姿态连接历史与未来。2025年4月,《诗乡—杨伟杰、沙泾珊的大湾区国乐情怀》音乐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舞台,通过四城巡演展现国乐的当代生命力。这场由香港”粤乐集结号”策划的演出,既是艺术家个人才华的集中呈现,更是大湾区文化共融的生动实践。
艺术家的创新表达
音乐会的核心魅力来自两位主奏艺术家的突破性创作。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作为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其原创作品《诗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含金量极高——在56项申报中仅有5项入选,且是唯一香港作品。这部作品融合了传统笛韵与现代作曲技法,其灵感来源于大湾区城乡的诗意变迁。而弹拨乐演奏家沙泾珊则带来技术性与叙事性兼具的琵琶套曲《三国》,其中《桃园结义》等章节首次完整公演,通过琵琶的颗粒性音色重构历史叙事。钢琴家郭家豪的加入更形成中西乐器对话,如在《平湖秋月》的琵琶改编版中,钢琴营造的和声空间让传统旋律焕发新意。
文化工程的协同构建
这场巡演背后是多方力量的系统性支撑。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资助体现了官方对文化认同建设的重视,而中演院线等专业机构的承办保障了演出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演出曲目编排形成”三层次结构”:原创作品展现前沿探索(如《粤竹》)、经典改编体现守正创新(如《连环扣》的新编版本)、完整套曲彰显艺术深度(《三国》全套)。这种设计既满足学术性需求,也兼顾大众审美,CD专辑被纳入”中国当代青年音乐家系列”进一步放大了其文化影响力。
地域文化的动态连接
四城巡演路线本身即是大湾区文化地图的具象化。从佛山大剧院的首演到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的收官,演出空间的选择凸显”专业剧场+公共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深圳场次设置50元公益票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曲目中《禅院钟声》等广东音乐经典的重新诠释,实质是以音律为媒介构建文化记忆共同体。音乐会后举办的学术研讨延伸了交流维度,香港与内地艺术院校通过此类活动持续推动人才共育,例如杨伟杰同时担任华南师大教授与香港演艺学院导师的身份,本身就是两地艺术教育互联的缩影。
这场音乐会超越了常规演出范畴,形成”创作-演绎-传播-教育”的完整生态链。杨伟杰与沙泾珊以演创结合的模式证明,传统国乐可以通过当代转化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当《诗乡》的笛声在深圳湾畔响起时,大湾区不仅共享着音符的共鸣,更在文化基因的层面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这种以艺术为纽带的文化实践,或许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最动人的和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