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安徽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生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科创高地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4月27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高校路演活动,不仅集中展现了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更折射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深层逻辑。
量子科技引领产业变革
作为本次科交会的核心亮点,”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与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亮相,标志着安徽在量子信息领域已形成完整技术链条。这些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成果,正在合肥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落地:
– 量子计算原型机运算速度较经典计算机提升百万倍
– 稀释制冷机突破-273℃极低温环境控制技术瓶颈
– 配套衍生出量子芯片设计、低温电子器件等12个新兴产业
这些突破使安徽在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细分市场占据全球15%的份额,验证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路径。
多维度创新生态构建
安徽的科创崛起得益于系统性的环境营造:
这种生态效应吸引清华智能机器人、复旦生物医药等86个顶尖团队入驻,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5%。
区域协同发展新范式
科交会平台正在重塑长三角创新格局:
– 形成合肥-上海张江”量子科技双核”创新走廊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企业达1200余家
– 光伏产业技术标准输出至德国、东南亚等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已解决光伏异质结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17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从量子计算机的实验室研发到超导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安徽的实践证明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价值。当高校的”祖冲之三号”与企业的生产线产生化学反应,当-273℃的极低温环境孕育出火热的市场应用,这种”从0到10″的全周期创新模式,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提供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安徽方案。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这种以制度突破激活创新要素、以开放协作提升产业能级的经验,值得深入借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