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演变,”科技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战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正成为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的重要跳板。2025年4月18日举办的Tech Mixer香港站活动,不仅汇聚了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专家,更通过具身智能与AI硬件的深度探讨,为科技出海绘制了新的路线图。
一、科技出海的战略转型与路径创新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正经历从”成本优势”到”技术品牌”的质变。环球资源副总裁张牧在活动中指出,面对欧美市场日益高筑的关税壁垒,单纯依赖供应链优势已难以为继。以香港为支点的”技术+贸易”双轮驱动模式,可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破:
钛媒体合伙人罗文琴补充强调,品牌本地化已成为出海企业的必修课。例如某头部无人机企业在印尼推出”斋月定制服务”,通过适配当地宗教习俗的飞行计划功能,市场份额两年内提升至35%。
二、具身智能驱动的硬件革命
圆桌讨论揭示了AI硬件创新的两大趋势:
技术融合层面:
– 波士顿动力最新Atlas机器人展示了多模态感知系统的突破,其动态平衡算法可适应复杂地形;
– 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开发的”触觉反馈手套”,通过量子点传感器实现0.1毫米级精度操控(扩展案例)。
商业化落地层面:
– 服务机器人需针对区域需求差异化设计:日本偏好高度拟人化外观,而德国更注重工业级可靠性;
– 成本控制成为关键,某上海企业通过香港的半导体进口渠道,将AI芯片采购成本降低18%。
三、生态协同构建全球化桥梁
活动创新的”展览+研讨”模式,凸显了资源整合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科技园公布的”再工业化计划”将提供30%的设备补贴,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硬件创新枢纽的地位(扩展政策信息)。
从技术品牌升级到本地化运营,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Tech Mixer活动揭示了科技出海的立体化发展路径。随着10月CTIS科技创新展的临近,香港有望成为连接中国智造与全球市场的超级接口——这不仅需要企业把握具身智能等技术浪潮,更需善用国际枢纽的”杠杆效应”,在合规、文化、资本等维度构建系统性优势。正如与会专家共识:未来的科技出海,将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而非产品与产品的较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