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它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从金融分析到内容创作,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然而,人工智能的伦理、安全和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共同利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近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共识,并提出了相关的倡议和框架,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并非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更是基于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中国总理李强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明确指出,如果缺乏全球共识,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少数国家和公司的“专属游戏”,这将加剧数字鸿沟,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冲突。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科技巨头手中,如果这些国家和公司垄断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封锁和经济胁迫。因此,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公平、合作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对于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的形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倡议和框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上海宣言》详细阐述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原则和方向。该宣言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尊重人权,促进可持续发展,并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同时,宣言也呼吁各国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中国不仅在倡导原则层面发挥作用,也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国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中国首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专门性行政法规,旨在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举措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框架,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借鉴。
然而,中国倡导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对“过度监管”表示担忧,并拒绝签署大会的倡议,即呼吁人工智能的“开放”、“包容”和“伦理”。美国方面,可能担心过度的监管会阻碍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而英国则可能希望保持与美国在人工智能政策上的协调一致。这种分歧表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坚持对话与沟通,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肇辉表示,中国愿意“加强与各方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对话和沟通”。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弥合分歧,促进共识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竞争,但包括特斯拉、Alphabet和亚马逊等美国公司也在积极参与中国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表明即使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仍然是可能的。
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虽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碍,但通过持续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共识终将达成,人工智能将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而不是加剧不平等和冲突的根源。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倡议和实践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