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若今为学生,我将不学计算机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关于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讨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的观点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声音之一。他不仅预见了AI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大胆地对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他强调,在AI时代,对物理科学的理解,甚至比精通编程本身更为重要。这一颠覆性的观点并非对技术本身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未来人才结构和教育模式的重新审视,预示着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黄仁勋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AI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科技应用的精准预判。在他看来,AI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关键的转变:从单纯的算法和数据处理,向着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的AI创新不再仅仅依赖于代码的优化,更需要对现实世界,尤其是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黄仁勋曾明确表示,如果他现在是一名学生,他会选择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而不是计算机科学。这种选择的背后,是AI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从抽象计算走向具体应用的必然趋势。AI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物理现象有深入的理解。例如,设计自动驾驶汽车,不仅需要强大的算法,更需要理解车辆的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物理原理;开发高效的能源系统,则需要掌握热力学、电磁学等知识。

此外,黄仁勋对物理科学的强调,也与当前AI领域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紧密相关。他曾指出,美国在AI领域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部分原因在于对基础科学的忽视。他呼吁美国加强对物理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投入,鼓励更多学生投身于这些领域,从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技术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更取决于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储备。如果AI创新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人才,将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才能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并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黄仁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对特定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在AI时代,仅仅掌握编程技能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对现实世界深刻的理解。

然而,黄仁勋的观点并非对编程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学习重点的转移。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门槛正在降低,编程可能不再是未来必备的技能。他预言,数字生物学将成为新的工程学科,生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反映了AI应用领域的拓展,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向生物医学、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延伸。例如,AI在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精准农业等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些领域都需要具备生物学、化学、材料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黄仁勋还指出,AI的普及可能会导致一些岗位的消失,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社会需要不断适应AI带来的变革,并进行相应的技能再培训。他认为,AI的本质是提高生产力,而非取代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AI带来的变化。

黄仁勋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对AI带来的就业影响,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曾表示,AI将取代大量工作岗位。而黄仁勋则认为,AI将重塑工作,而不是彻底消除。这种分歧反映了对AI未来发展路径的不同看法,也揭示了在AI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并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创新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