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柱,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在这股浪潮中,合盛硅业作为宁波首富罗立国旗下的核心企业,其动向备受市场瞩目。2024年,这家以工业硅和有机硅为主业的企业交出了一份营收创新高但净利润下滑的成绩单,折射出光伏行业繁荣背后的深层挑战。
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局
合盛硅业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3%至历史峰值,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3.64%。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尽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突破400GW大关,但产业链上游的硅料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逾40%,导致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多数厂商陷入”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分析师指出,这主要源于两大矛盾:一是硅料产能扩张速度远超下游组件需求增长,二是技术迭代加速导致老旧产能贬值。合盛硅业虽然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17.4亿元的盈利,但其工业硅板块毛利率已压缩至18.6%,较行业景气期下降近20个百分点。
成本控制下的生存博弈
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合盛硅业通过三方面策略维持竞争力。首先是在新疆石河子基地构建”煤电硅”一体化生产模式,电力自给率超过80%,显著降低能源成本。其次,公司投入23亿元进行设备自动化改造,使得单吨硅料人工成本下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更关键的是其独创的”微粉回收技术”,将硅渣利用率提升至92%,每年节省原材料采购费用超5亿元。不过,这些优势正被新兴势力追赶——某竞争对手在云南建设的零碳工厂,通过水电直供模式将综合成本压低了15%。
技术破局与未来布局
面对短期波动,合盛硅业将筹码押注在两项战略转型上。在技术端,其研发的”颗粒硅流化床法”已进入中试阶段,相比传统西门子法可降低电耗40%。更引人注目的是与半导体产业的跨界融合——公司开发的电子级多晶硅纯度达到11个9,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测试。市场拓展方面,董事长罗立国在年报致辞中透露,计划投资50亿元在越南建设海外基地,规避欧美贸易壁垒。行业研报预测,随着2025年有机硅在新能源汽车、光伏胶膜等领域的应用爆发,合盛硅业提前布局的6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或将打开新的利润增长极。
从合盛硅业的经营轨迹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的关键转折。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那些在成本管控、技术储备和全球化布局上构筑护城河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正如罗立国在股东会上强调的:”光伏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度电成本的竞争,而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这家承载着宁波商帮野心的企业,其未来发展路径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