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触觉感知技术正成为突破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瓶颈的关键因素。传统机器人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进行环境交互,但在需要精细操作或复杂物理交互的场景中,缺乏触觉反馈成为制约其功能完整性的主要短板。近年来,以他山科技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创新芯片设计和类脑架构,在触觉感知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机器人进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铺平了道路。本文将探讨触觉感知技术的核心价值、商业化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突破与行业价值
触觉感知技术的核心在于解决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精确交互能力。他山科技研发的全球首款数模混合AI触感芯片(Ruby系列)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该芯片能够同时解析压力、材质识别和三维力测量等多维物理信号,实现了0.01N的力控精度。这种高精度触觉反馈使机器人灵巧手能够自适应地抓取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显著提升了操作灵活性。
此外,Ruby芯片采用了R-SpiNNaker分布式类脑架构,能够在微小空间内完成触觉信号的实时采集与AI处理。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机器人对低延迟的需求,还解决了传统触觉传感器体积过大、功耗过高的问题。这些技术创新为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
商业化应用与场景落地
触觉感知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依赖于对垂直领域的精准切入。他山科技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智能汽车、家电、消费电子和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智能汽车中,交互式触控面板通过触觉反馈提升了用户体验;在家电领域,材质识别功能使机器人能够更智能地处理不同物品。
人形机器人是触觉技术最具潜力的应用方向之一。他山科技创始人马扬指出,上肢触觉感知是机器人替代人类执行精细操作(如装配、服务)的核心瓶颈。通过触觉芯片的集成,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非接触觉和动态力调整,从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这一技术进步将显著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触觉感知技术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芯片设计需要兼顾微型化与高性能,研发周期长(如Ruby芯片耗时5年)。他山科技早期因缺乏硬件经验,团队不得不从算法积累转向跨学科攻坚,这一过程凸显了技术落地的复杂性。
资本投入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后,机器人行业资本投入显著增加,触觉感知作为“AI感官短板”成为焦点。他山科技通过三轮融资(软银中国、新鼎资本领投)验证了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然而,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仍需与灵巧手制造商、AI算法公司等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
展望未来,马扬预测2024年将成为触觉技术商业化的元年。未来3-5年,触觉感知技术有望推动机器人像汽车一样进入消费市场,尤其是在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场景。他山科技通过DEMO CHINA等平台积极对接资源,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铺路。
触觉感知技术通过提升机器人的环境交互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他山科技的实践表明,硬件创新与场景化应用的结合是技术变现的有效路径。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产业生态的完善,触觉感知将为机器人打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最终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