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委调研交大海南研究院

沪琼科技合作新篇章:上海交大海南研究院调研纪实

背景与意义

在建设海洋强国和自贸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深海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4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率队赴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调研,海南省科技厅、上海交大及三亚市政府多方参与。这场跨越沪琼两地的科技对话,不仅是对深海科研进展的实地检验,更是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的关键实践。

调研核心成果与战略方向

1. 深海科技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研究院三大核心设施:
“逐梦自贸 思源致远”主题展厅:系统展示研究院在海洋装备、生物资源等领域的产学研转化成果;
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依托三亚崖州湾独特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开展极端环境生命科学研究;
深海装备试验体系:包括多功能水池实验室和近海测控基地,已为国产载人潜水器、智能无人潜航器提供测试服务。
骆大进特别指出,这些平台“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闭环”,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场规模,构建覆盖全海域的测试网络。

2.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形成

调研中提出的两大指导方向具有战略意义:
研发投入方面:上海计划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定向支持研究院,未来三年将联合海南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重点突破深海材料、能源供给等“卡脖子”技术;
区域协作方面:以上海交大牵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联盟”已吸纳两地23家单位,将建立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双聘等制度。林忠钦院士强调:“要打破行政壁垒,让上海的研发优势与海南的区位优势产生化学反应。”

3. 校地合作迈向纵深发展

在三亚市政府的会谈中达成三项具体计划:
深远海大科学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的三亚基地将于2026年投用,配备全球首台“全海深模拟装置”;
人才培养创新:推行“海南学籍+上海导师”联合培养模式,首批50名博士生将于2025年秋季入学;
产业孵化配套:崖州湾科技城将提供2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中试基地,配套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

未来展望

此次调研标志着沪琼科技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上海交大海南研究院这一枢纽,两地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下一步,需重点关注三方面:

  • 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 完善深海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南海科考数据孤岛问题;
  • 探索“科技+旅游”新模式,如开发深海VR体验馆等科普设施。
  • 在海洋经济成为新增长极的今天,这种以高校为纽带、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模式,或将为全国区域协同创新提供重要范本。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