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践形式日益多样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简称“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近期举办的“19公里步行者行动”,正是将德育与体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这场长达19公里的徒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体能的考验,更成为一堂生动的意志力培养课。通过集体行动与自然探索,学生们在汗水中收获了超越课本的成长体验,也为社会提供了素质教育的鲜活样本。
以脚步丈量意志的厚度
19公里的距离,相当于连续步行4-5小时,对青少年而言是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活动中,许多学生首次突破自我极限:有人因体力不支放缓脚步,却在同伴的鼓励下重新跟上队伍;有人主动分担背包,帮助落后同学完成冲刺。这些细节印证了活动的核心价值——意志力并非天赋,而是在持续对抗疲惫的过程中淬炼而成。
值得延伸的是,这种“耐力教育”在国际教育界已有成熟实践。例如日本中小学的“远足必修课”,德国学校的“荒野徒步计划”,均证明长距离行走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抗压能力。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通过本土化设计,将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使抽象的精神教育具象化。
团队协作:从行进到共情
活动特别设计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队任务。例如在紫金山路段,小组需合作完成定向打卡;在滨江步道,要求集体创作徒步主题的即兴短剧。这些环节迫使学生们走出舒适区,在体力透支时仍要兼顾他人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经历身体挑战的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度会提升37%(《群体行为学报》2022)。活动中一名学生的话颇具代表性:“当我把最后半瓶水分给队友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共同体’。”这种自发形成的共情能力,恰恰是课堂难以传授的社会化课程。学校还创新性地引入“学长护航制”,让高年级学生担任小队领队,构建跨年级的互助网络。
自然教育与城市探索的双重奏
不同于封闭式军训,该活动精心规划了一条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路线: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厚重历史,到秦淮河畔的生态湿地观察,再到科技园区的前沿建筑群。行走成为跨学科学习的纽带——地理教师讲解地貌变迁,历史教师还原城墙战役,生物教师指导记录物种。这种“移动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据后续问卷调查,82%的学生表示“重新认识了生活多年的城市”。这种在地化探索,与全球流行的“城市徒步教育”(Urban Trekking Pedagogy)理念不谋而合。活动还意外促成了“秦淮河水质监测”等课外课题的诞生,体现了实践对学术兴趣的激发作用。
这场徒步行动的价值远不止于数字“19”。它构建了一个多维成长场域:个人层面锻造逆商,群体层面培育协作伦理,文化层面深化在地认同。当媒体聚焦于学生走完全程的“结果”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摔倒后伸来的手、分享补给时的微笑、终点前含泪的拥抱——这些非量化的瞬间,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的实践提示我们:最好的教育,有时只需要一双耐磨的鞋,一条足够长的路,和一群并肩前行的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