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2日港股午盘,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分别录得1.69%和3.28%的涨幅,延续了科技板块自年初以来的强势表现。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期信心,也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投资逻辑的深刻变革。从AI技术突破到政策红利释放,从资金流向变化到估值体系重构,港股科技股的崛起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振。
技术革新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
科技板块的估值重估绝非偶然。一方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在大模型、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从云基础设施到终端应用的全面升级。例如,某头部云服务商2025年Q1财报显示,其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210%,印证了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加速。另一方面,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明确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抓手,近期推出的民营经济促进条例更直接提振市场情绪。这种“技术+政策”的双重赋能,使得港股科技股成为内外资配置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标的。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设备、算力基建等硬科技子板块的估值弹性已显著高于传统互联网企业,反映出市场对技术自主性的更高溢价。
估值体系重构与机构共识形成
建银国际将恒生科技指数目标价上调至6300点的举动,标志着机构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长期逻辑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建立在三个维度上:首先,当前科技股动态市盈率仍低于近五年均值,尤其是部分AI概念股的PS(市销率)尚未完全反映其平台化潜力;其次,龙头企业如腾讯在视频号商业化、阿里云国际扩张等领域的进展,验证了盈利模式可持续性;最后,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获得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安全预期。市场分歧点在于估值修复的节奏——部分分析师认为需警惕短期超买风险,但长期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约40%的企业已进入全球科技市值前200名,这种结构性变化将支撑估值中枢上移。
资金博弈下的生态演变
南向资金连续12周净流入的纪录,揭示了资金面最显著的特征:从“避险偏好”转向“成长狩猎”。尽管新能源汽车板块因补贴退坡出现调整,但科技主线展现出惊人韧性。以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为例,其前十大持仓中AI相关标的平均涨幅达18%,显著高于非AI成分股。这种分化背后是资本对技术代际差的敏锐捕捉——大模型训练需求的爆发使算力租赁企业单季度订单增长300%,而传统电商的增速已回落至个位数。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生态正在形成新的“哑铃结构”:一端是押注技术突破的激进资金,另一端是依托指数ETF的防御性配置,这种分化可能重塑港股科技板块的波动特征。
从技术革命到资本重构,港股科技板块的上涨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是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格局变化的投射。投资者在拥抱高成长性的同时,需警惕美联储加息周期延后可能引发的流动性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潜在冲击。通过指数化工具分散风险、聚焦具备技术护城河和政策契合度的细分领域,或是参与这场科技投资浪潮的更优路径。未来随着AI应用场景的持续渗透和国产替代的深化,港股市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价值发现平台”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