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征程唱响劳动者之歌

科技创新浪潮中的劳动者价值: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为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劳动者的角色与价值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通过创新实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6月人才规模达25万,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生动诠释了劳动者与科技创新的共生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劳动者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史。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印证了这一规律:从基础算法研发到应用场景落地,从芯片设计到伦理治理,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凝结着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文章提到,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产业生态竞争,而人才供给正是构建生态优势的关键。上海通过“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例如在高校增设AI伦理、智能机器人等交叉学科,同时依托张江、临港等产业园区形成“产学研用”闭环,让劳动者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同步迭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驱动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正如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的,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其发展需要劳动精神所蕴含的探索勇气与协作智慧。在浦东新区某AI实验室的案例中,90后团队通过3年攻坚,将大模型推理成本降低60%,正是这种“问题导向+集体攻关”的劳动形态,推动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二、AI时代重新定义人类劳动价值

随着机器学习替代程式化工作,人类劳动的独特性反而更加凸显。文章指出,这种独特性集中于三类能力:复杂系统决策(如AI医疗中的多模态诊断方案制定)、跨界创新(如“AI+金融”领域的反欺诈模型设计)、价值判断(如自动驾驶的伦理优先级设定)。上海徐汇区某智能工厂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当生产线全面自动化后,工人转型为“生产系统优化师”,通过分析数据流调整设备参数,使良品率提升12%。
这一转变对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的政策响应具有前瞻性: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覆盖50万从业人员,试点“AI技能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强化权益保障,例如在全国首推“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解除新业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这些举措背后,是对“劳动创造文明”这一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只有当劳动者的安全感与成就感得到保障,创新活力才能持续迸发。

三、个人奋斗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劳动者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已形成深度嵌套。文章呼吁的“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在上海体现为三个维度:空间维度(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实现人才流动)、时间维度(通过“未来科学家计划”布局前沿领域)、价值维度(弘扬劳模精神塑造创新文化)。例如,2023年上海评选的“AI先锋奖”中,既有攻克芯片“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团队,也有开发社区养老智能系统的基层工作者,彰显了劳动价值的多样性。
这种互动关系正在重构发展逻辑。当一位算法工程师参与城市数字孪生项目时,他的代码既是个人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当一位职业培训师为外卖骑手讲授基础编程时,她实际上在编织社会流动的安全网。正如杨浦区“AI赋能传统制造业”案例所示,当劳动者的技能升级与产业转型形成正反馈,就能释放“1+1>2”的协同效应。
从黄浦江畔的实验室到临港新片区的数据中心,上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根本命题:科技越是进步,越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发展哲学。25万AI人才不仅是统计数字,更是25万个将知识转化为变革力量的生动实践。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共舞的新纪元,唯有坚守“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坐标,才能在科技浪潮中锚定文明进步的方向。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刻的启示——所有的技术终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者,永远是历史最坚定的书写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