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和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面临全新挑战。传统计划模式下的辅助服务机制已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需求,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选择。2025年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标志着我国电力辅助服务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这一变革将深刻影响发电企业、电网运营商和新兴市场主体的运营模式。
政策体系构建与制度创新
最新政策框架以”调峰-调频-备用”三大核心服务为支柱,构建了多层次的市场化机制。在调峰领域,政策创新性地引入”双向价格杠杆”,不仅对火电企业深度调峰给予每千瓦时0.12-0.3元的补偿,还首次将需求侧响应纳入补偿范围。调频服务的动态补偿机制采用”性能系数×出清价格”的复合计算方式,使响应速度快的储能设施可获得传统机组3-5倍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首次明确了备用服务的”容量+电量”双重补偿标准,其中旋转备用补偿达到装机容量成本的80%,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系统可靠性。制度突破还体现在允许第三方独立运营商参与市场,为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创造了发展空间。
市场运行机制的深度优化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本次市场化的核心突破。调峰服务采用”节点边际价格+阻塞管理”模式,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允许出现最高2.5倍的基础电价;调频服务则建立基于调节精度的阶梯式定价,将响应时延划分为15秒、30秒、1分钟三档价差区间。成本分摊机制实现重大变革,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将辅助服务费用从发电侧扩展至全体市场成员,其中大工业用户需承担约30%的费用比例。市场参与主体已从传统的”五大发电集团”扩展至包含分布式储能聚合商、负荷聚合商等12类主体,广东试点中第三方主体交易量占比已达18%。
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化实践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建立跨省辅助服务交易的”两个细则”:一是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配额互认系统,实现华北-华东区域备用容量互济;二是构建了标准化交易品种,将调频辅助服务细分为一次调频、二次调频等5个标准化产品。政策充分借鉴了PJM市场”两级市场”设计经验,在日前市场基础上增设实时平衡市场,同时引入德国电力市场的”备用容量拍卖”机制。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创造性地提出”辅助服务金融衍生品”试点,允许开展期权合约交易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这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改革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价值分配格局。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的三维体系,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消纳的灵活性问题,更培育出储能产业、需求响应管理等新兴市场。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加深和跨省交易壁垒的消除,预计到2030年辅助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未来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平衡市场化效率与系统安全性,这需要持续完善监管框架并推动数字技术在市场运营中的深度应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