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产业进入智能化转型深水区,机器人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在2025年4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首程控股董事局主席兼执委会主席赵天旸的预言——”中国必将诞生百亿美元市值的机器人企业”,不仅是对单一行业的展望,更折射出中国高端制造跃迁的战略机遇。这一判断背后,是技术演进、产业基础与资本动能三重逻辑的叠加,值得我们深入解析。
技术突破与产业政策形成双重推力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突破早期”仿制组装”阶段,进入自主创新爆发期。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绿的谐波等企业实现进口替代;协作机器人企业如节卡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机器人密度提升目标设定为2025年达到500台/万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赵天旸特别强调的”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在医疗机器人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微创机器人的腹腔镜手术设备已通过NMPA认证,这种”硬科技”突破正是支撑高估值的底层逻辑。
全产业链优势构建竞争壁垒
中国制造业生态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从精密减速器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供应链,珠三角则依托3C产业培育出极快的场景落地能力。以埃斯顿为例,其2024年财报显示,借助本土化供应链,机器人生产成本较国际巨头低30%以上。赵天旸指出的”庞大应用场景”正在产生乘数效应:在新能源领域,先导智能的锂电池分选机器人已覆盖全球70%头部厂商;在农业领域,极飞科技的无人植保机年作业面积突破10亿亩次。这种”研发-制造-应用”的闭环,是海外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演进
注册制改革深刻改变了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后,九号公司等机器人概念股已验证了”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新估值模型。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机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15%,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赵天旸提及的”估值体系重构”在二级市场已有征兆:2024年新松机器人定增获超额认购,机构投资者更关注专利数量而非短期PE。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正在形成合力——首程控股等机构发起的智能装备产业基金规模已超千亿,这种”长期资本+技术专家”的投资模式,恰恰是培育巨头的理想温床。
从波士顿动力的技术引领到发那科的市值奇迹,机器人行业历来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赵天旸的预判不仅建立在对首程控股投资组合的分析上,更源于对中国工程师红利、市场规模纵深和资本助力的系统推演。随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突破临界点,未来五年或将见证中国机器人企业从”隐形冠军”到”产业巨头”的质变。这一进程,既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重大检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