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和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2025年”青年科幻创作引擎计划”西安交大专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群体搭建了探索未来的平台,更展现了高校在推动跨学科创新方面的战略布局。这场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指导,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激发了青年群体的科幻创作活力,为科普科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跨界导师引领创新思维
活动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其强大的跨界导师阵容。主办方聘请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崔万照、西安交大航天学院教授周进雄、科幻作家张军等担任”陕西青年科幻创作特聘导师”。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专题报告与圆桌论坛,为参与者带来了多维度的思想碰撞。崔万照研究员以《了不起的中国航天》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让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科技报国的精神力量;周进雄教授则从仿生学角度解析空间可展开结构的工程应用,展现了前沿科技与自然智慧的完美结合。这种科技专家与人文创作者的跨界对话,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独特的思维启发。
高校战略布局培养创新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在活动中强调,该校正以”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这一战略定位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在数字经济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培养具备跨维度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此次活动作为西安交大构建”科技+人文”生态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更通过科幻创作这一载体,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人文情怀。这种教育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广泛参与激发科学想象力
活动的参与群体覆盖了全省中小学及高校师生、科幻爱好者等多个层面,显示出社会各界对科技人文融合的高度关注。西安思源中学等学校组织学生代表现场互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通过主旨讲座、创作解码圆桌论坛等丰富环节,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涵盖航天科技解析与科幻写作技巧分享的综合性平台。这种多元参与的模式不仅拓展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更通过科幻创作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部分参与学校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深化科技教育,这种辐射效应将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这场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通过硬核科技与人文哲思的深度碰撞,为青年群体构建了一个探索未来的创新平台。从跨界导师的思维引领,到高校的战略布局,再到广泛的社会参与,活动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链。这种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想象力和报国情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储备人才力量。随着此类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