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耕出吨半粮:学子变职业农民的田野答卷》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成为关键突破口。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正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十余年扎根农村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科研-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路径。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不仅破解了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更在广袤田野中完成了从学术研究者到”职业农民”的身份蜕变,其经验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创新实践

团队在前衙村开展的葡萄产业升级项目,体现了技术攻关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针对当地葡萄种植面临的根瘤蚜病高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团队开发出”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建立24小时线上答疑群、定期田间巡查等零距离服务模式,累计解决农户实际问题超过2000例。2023年引进的阳光玫瑰葡萄新品种,采用团队研发的”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案,实现糖度稳定在18%以上,商品果率提升至85%,带动周边7个村庄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区。这种”问题导向-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的工作闭环,为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绿色高产模式的系统突破

傅庄村的”绿色吨半粮”项目展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团队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将”四密一稀”条带种植与浅埋滴灌技术结合,构建起”小麦-玉米-豆类”的立体种植系统。该技术体系通过优化群体结构(每亩基本苗增加15%)、精准水肥调控(节水40%),在2024年实现周年亩产粮食1.82吨(小麦1365斤+玉米1900斤),同时减少氮肥用量25%。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开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整合了土壤墒情监测、气象预警、无人机巡田等功能,使技术推广效率提升3倍,目前已在河北、山东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5800亩。这种”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方案。

人才培养与乡村治理的双向促进

科技小院独创的”住村科研”模式重新定义了农科人才培养范式。以博士生郝展宏为代表的驻院学生,平均每年驻村时间超过300天,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位论文。这种”田野实验室”培养方式,使学生既掌握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又具备与农民沟通的方言能力。团队建立的”农民夜校+田间示范”培训体系,累计培养科技农民骨干170余人,其中38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更深层的改变在于,科技小院成为乡村治理的”黏合剂”——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制定种植标准,推动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村民对技术的态度从”试试看”到”抢着学”,折射出科技赋能带来的内生动力觉醒。
这支团队的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的”自找苦吃”精神,到形成可推广的”科技小院”模式,他们证明科技创新必须扎根中国农情,人才培养需要直面产业需求。当前在扩大”吨半粮”技术示范的同时,团队正探索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这种以人才为纽带、科技为引擎、生态为底色的发展路径,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专业方案,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