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日的美股午盘时段,市场笼罩在一片谨慎氛围中。科技股的集体下挫拖累主要股指普遍走低,投资者正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从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到科技巨头业绩暴雷,再到政策层面的贸易摩擦阴影。这场由宏观与微观因素共同驱动的市场震荡,不仅反映了短期资金的避险情绪,更揭示了美国经济可能步入“滞胀”阶段的深层隐忧。
经济数据疲软:衰退信号集中释放
最新公布的美国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3%,成为市场情绪转冷的关键导火索。细究数据,贸易领域的表现尤为刺眼——进口激增与出口疲软形成鲜明对比,直接拉低经济增长。分析普遍认为,4月初特朗普政府重启的关税政策是主因,尤其对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制造业造成冲击。与此同时,4月ADP私营部门就业数据增速创九个月新低,进一步印证消费端动能减弱。
这些数据叠加后,市场对“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胀并存)的讨论骤然升温。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若核心PCE物价指数持续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而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美国或将面临1970年代式的经济困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攀升至4.5%,反映投资者对长期通胀的押注正在加强。
科技股溃败:从AI神话到业绩现实
作为本轮牛市引擎的科技股,此次成为下跌“重灾区”。超微电脑因服务器订单不及预期导致股价单日暴跌15%,直接引发AI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英伟达股价下跌6%,AMD跌幅超4%。市场开始质疑AI商业化落地的速度是否被高估,尤其在企业IT支出收缩的背景下。
科技巨头同样未能幸免。亚马逊因云计算业务增速放缓下跌3.9%,特斯拉则因中国市场竞争加剧而跌逾5%。尽管纳指在4月仍微涨0.9%,但“七巨头”中仅微软凭借Azure的稳健表现维持涨势。这种分化表明,投资者正从“无差别追捧科技股”转向“精细化筛选基本面”。
值得延伸的是,科技股的估值回调或与利率环境相关。美联储虽暂停加息,但“higher for longer”的预期令成长股的贴现率承压。高盛测算显示,若10年期美债收益率长期维持在4%以上,科技板块市盈率可能进一步压缩10%-15%。
政策与情绪:贸易摩擦与机构调仓的双重压力
4月实施的关税政策影响持续发酵。尽管白宫声称“旨在保护本土产业”,但标普500成分股中约30%的企业在财报电话会中提到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半导体、汽车和零售板块受冲击最显著,例如福特汽车因电池材料关税追加2亿美元成本。
市场情绪方面,机构与散户的行为出现罕见背离。数据显示,4月最后一周机构投资者净卖出规模达120亿美元,而散户通过ETF净买入80亿美元。这种分化被财政部长贝森特称为“流动性陷阱”——机构因风控模型强制减仓,而散户试图“抄底”却加剧波动。此外,月末调仓效应放大抛压:标普500本月累计下跌0.9%,但能源和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获得资金流入,显示风险偏好显著下降。
—
当前市场的动荡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经济周期、产业转型与政策博弈的共振结果。短期来看,苹果和微软的财报将成为科技股能否止跌的关键;中长期则需关注三组矛盾:一是关税政策是否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二是美联储如何在“抗通胀”与“防衰退”间平衡,三是AI技术能否跨越从投资到盈利的“死亡谷”。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波动中识别结构性机会——如能源转型或医疗创新——或许比预测市场底部更为务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