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正以创新科技为引擎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国家级科技盛会,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于2025年4月30日拉开帷幕,成为观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届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中国移动智家中心以”智焕新生 共创AI+时代”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的全栈创新能力,标志着通信巨头向智能生态构建者的战略转型正在加速实现。
5G-A与算力网络构建智能底座
中国移动展示的”AI+基础设施”体系代表了新一代数字基建的演进方向。5G-A技术作为5G的增强版本,将峰值速率提升至10Gbps以上,时延降低至毫秒级,为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场景提供了更可靠的连接能力。而算力网络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算力如水”的调度能力,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能够根据需求动态分配GPU、TPU等异构算力资源。这种通信与计算的深度融合,为大模型训练、边缘推理等AI应用提供了弹性化的基础设施支持。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该体系已在20个省份部署试点,支撑了超过50个行业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小思”的多模态突破
展台中央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思”成为焦点展品。其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采用微米级伺服电机的仿生关节实现了类人的精细动作控制;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多模态传感器融合,能准确识别用户手势、表情和语音语调;更重要的是接入了垂直行业知识图谱,在医疗咨询、设备检修等专业场景中可实时调用结构化数据。现场演示显示,”小思”不仅能流畅完成端茶倒水等服务动作,还能根据工程师的语音指令,逐步排查模拟工厂设备的故障原因。这种”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预示着人机协作将从简单重复劳动向知识密集型领域延伸。
AI+生态的行业赋能实践
中国移动的百余项展品系统呈现了AI技术向实体经济渗透的路径。在智能网联车领域,基于车路协同的感知系统将路口通行效率提升40%;工业质检机器人通过迁移学习技术,可在3天内适配新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数字孪生平台已连接全国超3000家工厂的产线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解决方案均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大模型在云端训练,轻量化模型在边缘侧部署,终端设备专注数据采集,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闭环。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算力匮乏的痛点,也避免了数据出域的安全风险,目前已在制造业、能源、交通等15个重点行业规模化落地。
从通信管道到智能引擎,中国移动的转型实践折射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层逻辑。当5G-A与算力网络编织成无处不在的神经脉络,当仿生机器人突破人机交互的边界,当AI技术深度重构产业运行方式,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这些创新成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已从单点突破进入生态协同的新阶段,其核心驱动力正是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与产业协同网络化的三位一体。未来,随着更多”AI+”解决方案从实验室走向产线、走进生活,数字技术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普惠价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