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机遇。在中央政策引导下,”科技+媒体”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新引擎。本文将以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的实践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技术创新与媒体传播如何协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
广东省科学院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在廊田镇的帮扶实践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当地实现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的实时数据采集,使传统水稻种植的用水效率提升40%。这种技术下沉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重构了农产品价值链。例如”廊田香米”品牌借助溯源二维码,实现了零售价格翻番的市场溢价。
在云南昆明芸岭鲜生基地,科技赋能的维度更为多元。其开发的生物防治数据库已收录287种病虫害防治方案,配合无人机遥感巡田系统,将有机种植的人工成本降低60%。这些案例印证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技术融合”方向,特别是低空经济在农田测绘、农药喷洒等场景的创新应用。
媒体传播构建乡村新叙事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打造的”乡村振兴直播间”创造了单场助农直播超500万元销售额的记录。这种媒体赋能不仅停留在销售转化层面,更通过《新农人列传》系列纪录片,塑造了现代职业农民的形象认知。在传播策略上,卫星影像对比图等可视化手段的运用,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三年来耕地改良的成效。
媒体与科技的协同效应在品牌建设方面尤为突出。乐昌市打造的”九峰山”区域公用品牌,通过AR技术实现产品包装的数字互动,配合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成功打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这种”技术打底+传播放大”的模式,正是数字乡村战略在品牌领域的生动实践。
政策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从2018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到2025年专项行动计划,政策演进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技术应用从基础设施向场景深化延伸,支持重点从生产端向全产业链扩展,参与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韶关市建立的”院所+媒体+合作社”三方合作机制,正是这种政策闭环的微观体现。
未来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需要培育本土数字农技员队伍,目前广东省已试点”银龄专家”远程指导系统;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如昆明推行的”数字农田认养”模式,通过媒体平台实现城市消费者与种植基地的直连。这些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技术红利真正转化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的质变。科技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媒体重塑的是生产关系认知,二者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发展范式。随着5G、AI等技术的持续渗透,未来乡村将呈现更多”科技为体、媒体为用”的创新实践,最终实现城乡要素的良性循环与价值共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