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基础研究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宁波正积极布局”AI+新材料”这一前沿交叉领域,以基础研究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4月29日,宁波首家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正式揭牌,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当地高端科研人才培养的空白,更标志着宁波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战略性一步。
战略定位与创新价值
该基地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人才培养平台为目标,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通过”AI+新材料”的学科交叉,突破传统材料研发范式。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可大幅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例如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材料性能,将传统需要数年的实验验证过程压缩至数月。其次,基地采用”市所共建”的创新模式,宁波市科技局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则贡献其在新材料领域积累的420余项专利技术,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特别强调基础研究评价机制改革,将建立以原创性、突破性为导向的考核标准,打破”唯论文数量”的传统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的突破性设计
在具体实施层面,基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该基地的设立是宁波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关键落子。根据规划,到2030年基地将累计培养300名高端人才,直接带动宁波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这一布局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突破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如当前我国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90%依赖进口的困境;另一方面,构建人才蓄水池,为宁波正在推进的甬江实验室、浙江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智力资源。基地揭牌仪式上签署的《建设目标任务书》特别明确,将建立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机制,确保实验室发现能快速转化为产业应用。
这一创新平台的诞生,既是对国家”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也展现了宁波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转型的决心。通过聚焦AI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基地有望成为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的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其成功经验或将为其他地区破解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转化难等问题提供重要参考,最终推动我国在全球新材料竞争格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