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探索智能科技新边界

海上生明月 薪火照征途:航天精神传承与科技强国的时代交响

2025年4月27日,在中国航天事业迎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联合举办的”海上生明月 薪火照征途”主题宣讲联建活动,不仅是一次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恰逢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建院20周年,此次活动以航天精神为纽带,将”西迁精神”与”哈军工精神”这两大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瑰宝有机融合,为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路径。

精神传承:两校历史交汇中的价值共鸣

国防科技大学宣讲团成员曾久林在题为”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的演讲中,深刻剖析了两校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西迁精神所体现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与哈军工精神的”绝对忠诚、献身国防、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形成了互补共振。这种精神共鸣在航天领域尤为显著——无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迁教授们白手起家建设西部科教高地的壮举,还是哈军工人为”两弹一星”工程隐姓埋名的奉献,都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西安交大学子分享了如何将西迁精神转化为攻克航天材料”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动力,而国防科大学员则讲述了在智能军事装备研发中践行哈军工精神的实践案例。这种精神对话不仅强化了两校合作的思想基础,更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示范样本。

科技强军:航天技术赋能国防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宣讲团成员刘嘉成关于”新质战斗力”的专题报告,为活动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报告系统阐述了航天技术在军事变革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以无人机蜂群作战为代表的智能作战体系,正深刻改变着现代战争形态。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积累——从卫星导航精度的提升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航天科技的每一个进步都在重塑国防安全边界。
活动特别设置了技术转化案例研讨环节,两校专家就”人工智能+航天”的交叉应用展开了深入交流。西安交大在航天器智能控制算法方面的优势与国防科大在军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只有将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防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进程。

青年担当:培养新时代航天强国的生力军

活动的互动环节成为两校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的舞台。来自西安交大的博士生王立群分享了团队如何受西迁前辈感召,放弃国外高薪机会,投身航天发动机研发的经历;国防科大的硕士生李卫国则讲述了在戈壁滩参与某型导弹测试时,如何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这些真实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价值选择。
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促成了多个青年科研合作项目的萌芽。在航天材料、智能感知、轨道计算等领域,两校研究生发现了共同的研究兴趣,并初步组建了联合攻关小组。这种自下而上的科研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校际交流的局限,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活动组委会表示,未来将建立长效机制,把这种青年交流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当天的活动在《航天人之歌》的合唱中落下帷幕,但精神的火种已然播撒。这场跨越军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证明,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既需要西迁精神所倡导的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也离不开哈军工精神强调的忠诚品格和卓越追求。两校联合活动所开创的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更探索出了一条精神传承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这种精神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必将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