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共筑海洋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思政宣讲的创新实践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海洋大国,近年来积极推进”海洋强国”战略,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江苏科技大学开展的”大手拉小手,共筑海洋梦”思政宣讲活动,不仅创新了海洋教育形式,更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动,为培养未来海洋人才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高校引领: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的这一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海洋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传统思政课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而该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小学课堂,以讲座、互动游戏、科普视频等生动形式,将国家海洋主权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等抽象概念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讲解南海问题时,志愿者不仅会介绍历史和法律依据,还会通过模拟海洋资源开发的游戏,让学生直观理解海洋权益保护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既避免了单纯说教的枯燥,又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充分发挥了自身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宣讲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的海洋保护知识,还涉及深海探测、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前沿科技,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海洋专题的不足。通过展示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等科技成果,志愿者们成功激发了众多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活动后主动要求参与相关的课外研究项目。
教育下沉: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大手拉小手”的提法形象地体现了这一活动的核心机制——高校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地方多所中小学及紫牛新闻等媒体,构建了一个”高校-中小学-社会”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着知识传播者和榜样引领者的双重角色,他们的青春活力和专业知识显著提升了宣讲的吸引力。
这种协同模式产生了多赢效果: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了接触前沿海洋知识的宝贵机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备课和宣讲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实践和能力锻炼;而对合作中小学教师来说,活动提供了课程创新的参考样本。据参与学校反馈,许多学生在活动后自发组织了校园海洋保护社团,或是在科学课上提出了更具深度的问题,显示出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活动还特别注重城乡教育均衡。除城区学校外,宣讲团队还定期前往农村学校开展活动,并针对农村学生特点调整内容,比如增加海洋与渔业经济等贴近其生活经验的案例。这一做法有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差距,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战略对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对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但公众的海洋意识与这一现实并不匹配。通过在中小学阶段普及海洋文化,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公民的海洋素养,为战略实施奠定社会基础。
江苏科技大学的实践表明,海洋教育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一种”海洋思维”。这包括全球视野(理解海洋问题的跨国界性)、系统思维(认识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和互联性)以及创新精神(探索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科技方案)。活动中设计的”未来海洋城市”创意环节,就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提出自己的海洋发展构想,不少作品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其影响已超越校园范畴。通过媒体宣传,更多社会机构开始关注青少年海洋教育,部分企业表示愿意资助相关实验室建设。这种社会资源的汇聚,将进一步放大活动的示范效应,有望推动形成更完善的海洋教育生态系统。
从教育创新到资源整合,再到战略服务,江苏科技大学的海洋思政宣讲活动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传递了知识,更种下了理念;不仅关注当下效果,更着眼于长远人才储备。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接力,正是培养未来海洋守护者和开拓者的重要方式。随着更多学校和机构的加入,这颗教育的种子必将生长为支撑国家海洋事业的茂密森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