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 治学问”科技小院宣讲团开展的曲周精神示范宣讲系列活动,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不仅体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更开创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农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新范式。从河北曲周县起步的科技小院,如今已成为全国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标杆案例,其经验值得深入探讨。
科技小院的创新模式与历史渊源
科技小院的诞生可追溯至2009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河北曲周县首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科研的实验室局限,通过师生长期驻点田间地头,构建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育人体系。曲周县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盐碱地治理区,曾面临严重的土壤贫瘠问题。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农大师生就扎根曲周开展改土治碱工作,为科技小院的诞生奠定了历史基础。如今,曲周已从“盐碱窝”蜕变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小院集群更扩展至覆盖绿色增粮、种养循环等四大领域的“1+3+15”体系,甚至将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非洲项目。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
在技术推广方面,科技小院创造了“五新”示范模式:通过新范式、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管理的系统集成,在曲周建成“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数据显示,该模式可实现耕地质量提升1级、粮食产能增加20%,同时减少碳排放30%。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在田间课堂直接参与解决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5吨、化肥利用率提升至50 kg/kg等实际问题,形成了“问题导向—科研攻关—技术推广”的闭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回信后,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百名师生驻点服务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的示范价值与社会影响
科技小院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推广,形成了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法论。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乡村治理”的协同: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提高农业效益,如高值农业技术帮助农户增收30%以上;另一方面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国已建立480余个科技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2000余名。中国农大党委书记钟登华评价其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2024年的宣讲活动特别强调弘扬曲周精神,包括改土治碱的历史经验、师生三代人的坚守传承,这些精神财富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思想动力。
从盐碱地治理到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科技小院用十五年实践印证了“把科技扎进泥土”的力量。它不仅重塑了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式,更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中国式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科技小院模式所体现的“问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田间去”的理念,将持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拓展,这一源自曲周的经验有望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