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需求的不断提升,科普工作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科普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更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发布,为科普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次论坛聚焦前沿议题,整合多方资源,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协作,提升科学传播效能,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
科普短视频的发展与创新
论坛发布的《科普短视频发展报告(2023)》系统梳理了当前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特征、创作者生态及传播效果。报告指出,科普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其短小精悍、生动直观的特点更符合现代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研究还提出了科普短视频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分析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一些头部科普账号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形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显著提升了传播效果。未来,科普短视频的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内容质量,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同时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
基层科技传播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科学传播的重要阵地,其科技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论坛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评价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科技传播中的不足,如专业人才短缺、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报告构建了评价体系,并提出优化对策,包括加强专业培训、开发本地化科普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率等。例如,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制作贴近当地居民生活的科普内容,取得了良好反响。未来,基层科技传播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传播精准度,满足不同群体的科学需求。
国际科学传播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国外科学传播动态(2023)》跟踪了2022—2023年度国际科学传播机构的最新动态,为国内科普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在科学传播中注重公众参与和互动,如通过公民科学项目鼓励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此外,国际机构还积极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国内科普工作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作,融入科技创新全链条,同时注重科学传播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以提升公众的科学兴趣和参与度。
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为科普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科普短视频的创新、基层科技传播的优化到国际经验的借鉴,多维度展现了科学传播的未来方向。科普工作需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提升传播效能。未来,科普领域应进一步强化科学性与时代性,推动跨学科协作,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