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科技小院宣讲团弘扬曲周精神”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精神历经半个世纪依然熠熠生辉,这就是”曲周精神”。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河北曲周县开展改土治碱工作,从此开启了服务”三农”、科学报国的伟大实践。如今,以”解民生 治学问”为主题的科技小院宣讲团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弘扬曲周精神的新热潮,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曲周精神的时代传承

曲周精神的核心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艰苦奋斗、科学报国”。这一精神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曲周县28万亩盐碱地严重制约农业发展。中国农大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师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十余年努力,成功将”盐碱滩”变为”米粮川”。如今,科技小院模式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研究生们长期驻扎农村,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实现了”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这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让曲周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宣讲活动的创新实践

科技小院宣讲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示范宣讲活动:一是走进高校,用鲜活案例激励青年学子;二是深入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扎根乡村,直接服务农民群众。宣讲内容不仅包括曲周治碱的历史故事,更聚焦当下科技小院在各地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比如在云南褚橙基地,科技小院师生帮助优化种植技术;在东北黑土区,他们研发保护性耕作模式。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治学问之根本”的深刻内涵。活动还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

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宣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据统计,全国已建立300余个科技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2000余名。这些年轻人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深刻了解农村实际。他们中有的成为农业技术推广骨干,有的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的扎根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宣讲团通过分享这些成长故事,引导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同时,活动还注重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续人才支持。

农业创新的示范引领

科技小院模式正在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在河南小麦主产区,科技小院研发的”一喷三防”技术使亩产提高15%;在广西甘蔗种植区,他们推广的机械化收获技术降低生产成本30%。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科研必须立足生产实际。宣讲活动特别强调,科技创新要聚焦产业需求,解决真问题。为此,中国农大正在推动科技小院升级,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探索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曲周精神和科技小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从改土治碱到科技兴农,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初心。宣讲活动不仅传播了曲周精神,更搭建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探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既是新时代对曲周精神的传承,也是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