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科技小院喜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扎根泥土的青春之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有一群年轻人用十六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们扎根农业一线的肯定,更是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解。当许多年轻人涌向城市追逐梦想时,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青年选择将青春献给土地,用科技的力量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跨越

2009年成立之初,曲周科技小院只是一个由几名农大师生组成的小团队。如今已发展为拥有122名成员、覆盖曲周县多个村庄的“1+3+15”科技小院集群。这支队伍的特殊性在于其“接地气”的工作模式——师生们脱下白大褂,穿上胶鞋,长期驻守在农民家中。硕士生康锐在付庄村的故事颇具代表性:通过连续两年的水盐动态监测,她发现当地土壤盐渍化存在季节性波动规律,据此提出的“小麦-玉米轮作优化方案”使示范田产量提升23%。这种“零距离”科研打破了传统农业研究的壁垒,让技术推广不再停留在纸面上。
团队累计研发引进的37项技术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最具革命性。过去农民习惯凭经验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和资源浪费。科技小院通过建立全县土壤数据库,为每块田地定制“营养套餐”,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的同时,小麦玉米精播技术的采用率从17.9%跃升至53.5%。在前衙村,团队针对葡萄种植户推出的“避雨栽培+限根育苗”组合技术,更让每亩收益突破3万元,成为河北省特色农业的标杆案例。

“一村一策”的精准服务范式

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科技小院独创的“需求诊断-技术匹配-跟踪优化”服务链条,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智慧。在付庄村,团队发现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后,重点推广了“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技术”;而在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王庄村,则引入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帮助菜农实现手机远程控温控湿。这种差异化服务背后,是成员们每年超过200天的驻村调研——他们熟悉每块田地的墒情,能叫出大多数农户的名字。
科普培训的“乘法效应”同样令人瞩目。团队将晦涩的农学术语转化为方言顺口溜,开发的“微课堂”短视频在快手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70岁的村民张建国通过培训学会使用测土APP后,主动当起了“技术二传手”。这种“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模式,使科技小院的服务人次突破20万,真正实现了农技推广的“毛细血管”覆盖。

新时代青年价值的生动诠释

五四青年节前夕的这份荣誉,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小院团队证明了青年人的舞台可以有多宽广。他们的实践颠覆了“农业落后”的刻板印象——当无人机巡田、AI病虫害诊断等“黑科技”进入普通农户,传统产业焕发出全新活力。更可贵的是,团队培养的毕业生中,有68%选择继续从事三农工作,形成了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从曲周经验到全国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已在23个省份落地生根。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范式,为破解科技与生产“两张皮”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团队成员在颁奖台上举起奖章时,台下农民自发送来的麦穗花束或许是最好的注解——最美的青春,终将在孕育生命的土地上绽放光华。
这支青年团队用十六年光阴证明: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解一道题、教一个人、改一亩田”的具体行动垒砌而成。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完全可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科技的温度也唯有在贴近大地时才能真切感知。曲周科技小院就像一颗火种,照亮了农业强国的前行之路,也点燃了更多年轻人奔赴乡野的勇气与热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