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凭借16年扎根基层的坚守与创新,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团队贡献的认可,更是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诠释。从河北曲周县白寨村的第一个科技小院起步,到如今形成覆盖15个村屯的集群网络,这支以青年为主力的团队用行动证明:科技赋能农业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躬身实践的使命。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转化
曲周科技小院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打破了科研与应用的壁垒。团队研发的37项关键技术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数据,为农民定制施肥方案,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的同时提升产量15%;小麦玉米精播技术则通过优化种植密度,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这些创新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源于对农民需求的深度调研。例如在前衙村,团队发现传统葡萄品种效益低下后,引入阳光玫瑰等高附加值品种,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最终帮助农户实现收入翻番。这种“问题导向—技术研发—落地验证”的闭环模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人才培育:构建乡村振兴的“造血机制”
科技小院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推广,更在于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导师+研究生+农户”的联动,700余名研究生在田间课堂中成长——他们白天记录作物长势,夜晚分析数据,将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资环学院硕士生康锐在付庄村驻守期间,通过连续两年监测土壤水盐动态,不仅完成了高质量毕业论文,更帮助当地解决了盐碱地改良难题。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培养模式,既输出了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也为乡村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队”。团队90%成员为35岁以下青年,他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科技小院既是服务平台,更是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桥梁。
社会效应: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技小院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其对农村社会生态的重塑。通过4000余场培训,团队将晦涩的农业术语转化为方言土话,让技术真正“听得懂、用得上”。在付庄村,村民起初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直到亲眼见证示范田的丰收后才纷纷加入。更可贵的是,团队全天候开放的“零距离服务”建立了深厚信任——前衙小院的佘宗港被村民称为“葡萄医生”,他的手机成了24小时技术热线。这种情感联结催生了农民主动学习的氛围,2024年新建的8个小院中,半数由当地合作社主动申请设立,标志着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曲周经验可以看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科技播种者”。他们用青春丈量土地,用创新破解难题,构建起产学研协同的生态系统。当53.5%的农户开始采用高产高效技术,当亩均增收超万元成为现实,科技小院的意义已超越奖项本身——它展现了中国青年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担当,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麦穗、每一串葡萄,都在诉说着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振兴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