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工智能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间,深入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重要指示。这次考察不仅为上海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全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肩负着特殊使命。
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意义
上海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这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创新生态和国际化的人才优势。习近平在考察中强调,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这意味着上海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更要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有力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上海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突破,为国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的调研中,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上海在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方面取得的成效。这个已孵化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平台,展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习近平指出,我国具备数据资源、产业体系和市场空间三大优势,发展人工智能潜力巨大。这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其次要完善产业生态,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最后要拓展应用场景,让技术真正赋能实体经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强调要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及治理方面形成示范效应,这提示我们既要追求技术创新,也要注重治理创新,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发展。
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在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时,习近平特别强调了青年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鼓励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这一指示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内在联系: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创新活力,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力量。上海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打造人才高地,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这包括完善激励机制,提供科研自主权,建立容错机制等。同时,习近平提出的”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启示我们要加强科技人才的思想引领,培养既具专业能力又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只有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搞创新,才能持续为科技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力
在体验智能产品后,习近平提出要加强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这实际上指出了科技创新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体系,在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在这方面已有很好基础,如建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但还需要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要注重开放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上海的科技创新考察,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战略定位到具体路径,从人才支撑到政策保障,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构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发展逻辑。上海作为排头兵,要勇担使命、敢为人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而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才,更应牢记嘱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篇章。科技创新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创新必将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劲动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