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未来已来

近年来,影视产业与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传播与地方发展的重要趋势。2025年4月23日,新文旅电影《风起秋浦河》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部由刘全玮执导、以安徽石台县秋浦河为背景的影片,不仅承载着艺术表达,更被赋予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这场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石台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会议,标志着影视作品正从单一的文化产品转型为多维度社会价值载体。

叙事创新与地域文化的双重表达

《风起秋浦河》通过双线叙事结构,将年轻人的情感纠葛与兄弟间的创伤治愈交织呈现,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乡村题材的单一视角。影片以李白《秋浦歌》为文化锚点,将秋浦河的山水景观转化为叙事语言——湍急的河水隐喻人物内心的挣扎,而宁静的竹林则象征和解的可能。编剧蒋光耘在研讨会上透露,团队曾历时半年采集当地民歌和口述历史,最终将石台县的“非遗”元素(如目连戏唱段)自然融入剧情。这种“在地性创作”使影片既具备普世情感共鸣,又成为地方文化的动态档案。

专家视角下的产业联动可能性

研讨会上,饶曙光等专家提出的“影视文旅生态链”概念引发热议。他们认为,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票房,更在于其能否激活文旅消费场景。例如,片中主角经营的民宿原型“慢庄”已计划推出电影主题客房,而石台县正开发“跟着李白游秋浦”的AR导览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实景触发影片经典片段。这种“沉浸式旅游”模式,或将改变传统“打卡拍照”的浅层体验。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建议构建“内容衍生矩阵”,如开发基于电影IP的文创盲盒(内含秋浦河沙画、角色台词书签等),以延长文旅消费链条。

乡村振兴的影视化路径探索

石台县作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其文旅转型具有典型意义。当地宣传部负责人披露,影片拍摄期间已带动200余万元村民劳务收入,而后续计划更为系统:一方面修建电影主题观光步道,另一方面培训村民担任“影视导游”,讲解拍摄幕后故事。这种“造血式”发展区别于简单场地租赁,使居民成为文旅受益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定档5月23日正值端午假期前夕,石台县将同步举办“秋浦河诗会”,邀请游客体验电影同款竹筏漂流——这种“时空重叠”的营销策略,正体现文旅融合的精细化运营思维。
从《风起秋浦河》的案例可见,当代影视作品已超越娱乐功能,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社区发展的纽带。当秋浦河的波光映照在银幕上,它既照亮了角色们的命运,也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充满诗意的解决方案。这部影片的上映,或将开启“一部电影激活一片山水”的新范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