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天津正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举措,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2025年一季度,天津在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和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创新机制破解转化难题,激发科技成果活力
天津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在天开园的实践成效显著,已促成7个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落地。这种创新机制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获取专利技术的门槛,更将授权周期压缩至传统流程的十分之一。以昊宇睿联公司为例,其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仅用时70天,创造了天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速度。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另一大亮点。中关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落户,为天津带来了6大专业技术服务模块,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支撑体系。该平台通过整合京津冀创新资源,有效解决了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瓶颈问题。据统计,平台运营半年来已服务企业超过200家,促成技术交易额突破5亿元。
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金融活水浇灌创新沃土
在产业布局方面,天津展现出前瞻性战略眼光。经开区获批成为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培育通用人工智能、核酸药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构建的”4+2+X”产业体系(4大主导产业、2大支柱产业和若干新兴领域)已初具规模,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金融支持体系不断完善,5亿元经开区天使投资基金的设立为硬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了关键助力。该基金特别关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等前沿领域,采用”投早、投小、投硬”的策略。首批获得投资的10家企业中,有6家已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其中3家估值在半年内实现翻番。这种”金融+科技”的良性互动模式,正在天津形成示范效应。
三、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开区新增12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使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突破百家大关。天津科技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获批,标志着天津在生物源纤维技术领域已具备国内领先的研发能力。这些创新平台不仅提升了基础研究水平,更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中试平台建设借鉴了四川等地的成功经验。天津计划在新能源、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以锂合金电池为例,通过建立专业中试平台,可将实验室成果到量产的时间缩短60%以上。这种”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天津科技创新的特色品牌。
天津的科技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前瞻产业布局和多主体协同,才能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随着新能源、中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天津正逐步形成具有快速转化能力的创新体系。一季度科技创新对GDP增长贡献率的显著提升,印证了这一发展路径的正确性。未来,天津有望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突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