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民企融资 上海推三项创新举措

上海”政会银企”机制创新:破解民企融资困境的系统性方案

在当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活力直接关系到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然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困扰着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2025年4月28日,上海市通过”政会银企”机制推进会发布的三项核心服务举措,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担当,更展示了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政策框架:构建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包含16项具体措施,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框架。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强化首贷、无缝续贷及信用贷等关键服务,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特别强调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这意味着金融服务不再是”一阵风”式的短期行为,而是转变为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在政策设计上,上海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增信支持降低民企融资门槛。据统计,类似的增信机制在过去试点中已帮助约30%的中小企业首次获得银行贷款。此次政策升级后,预计将有更多轻资产、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受益。

精准聚焦:支持高成长性科创企业

《金融支持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倡议书》由上海科创金融联盟发起,针对性地解决了科创企业融资的特殊需求。科创企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该倡议书提出的10项支持维度中,引入长期耐心资本尤为关键,这有助于解决科创企业因研发周期长而面临的资金压力问题。
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瞪羚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当前规模不大,但成长性强、创新活力足,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强化技术研发融资支持,政策将有效提升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上海现有瞪羚企业超过50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约80家,这一政策预计将覆盖其中70%以上的企业。

服务下沉:打造便捷高效的融资网络

“商会批次贷”服务地图的推出,体现了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的创新思路。上海市工商联牵头设立的270个金融服务点,包括156家实体工作站和86个专项服务窗口,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金融服务网络。这种”毛细血管”式的布局,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与传统贷款模式相比,”商会批次贷”具有审批快、手续简、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商会组织的信用背书,银行可以批量审批同类型企业的贷款申请,显著提高了效率。据试点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企业获得贷款的平均时间缩短了40%,利率水平也较市场平均低0.5-1个百分点。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意味着即使是远郊区县的企业也能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

协同效应:四方联动破解结构性矛盾

会上同步完成的5家民企股权投资和10家银行与民企再贷款合作,展现了”政会银企”四方协同机制的实效性。这种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融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风险补偿,商会组织发挥信息中介和信用桥梁作用,银行机构优化产品和服务,企业则专注经营发展。多方各司其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从长远看,上海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当下的融资难题,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生态。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政策既考虑了企业的现实需求,又兼顾了金融风险防控,实现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随着这些措施的深入实施,预计将有超过1万家民营企业直接受益,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50万个。
上海的经验表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多维度施策。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完全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也为全球城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