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洪流裹挟下的数字宇宙,资本市场与商业运作如同两艘在迷雾中航行的巨轮,彼此依靠,又充满了未知。这种依赖“集体幻想”来维系生存的现象,并非今日独有。但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市场信息传播更为碎片化,这种现象的复杂性和影响范围也愈发值得审视。近期,36氪平台提出的“只要大家还都假装有共识,就还能赚钱”的观点,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商业环境的某种本质,它不仅仅是对AI炒作现象的观察,更是对当下投资逻辑与市场心理的深刻洞察,值得我们细致剖析。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这种“假装共识”的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尽管AI技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算力瓶颈、算法伦理、数据安全等问题,但市场似乎更倾向于关注其远景,并为其赋予极高的期望值。投资者仿佛在拥抱一个“未来已来”的承诺,而较少深究技术实现的实际难度。Anthropic联创曼恩关于超级智能可能在2028年出现的预测,无疑为AI产业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进而强化了市场对AI的乐观预期,推动了相关企业的估值飙升。这种乐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潜在的风险,导致泡沫的产生。投资者的集体狂热,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假装共识”的具体体现,大家似乎都在为同一个“故事”买单,即便故事的真实性尚待考证。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风险的一种规避,他们宁愿相信“未来可期”,也不愿面对眼前的困难。这种对未来的乐观,也驱动着资本持续涌入,支撑着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假装共识”的现象,也同样蔓延到传统产业。例如,一家由物理学家创办的折叠车企业推进IPO的案例。这家企业尽管大量生产环节依赖于OEM模式,但其“创新”和“高科技”的标签,物理学家的背景,以及折叠车本身的概念,都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估值。而对于OEM生产模式带来的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问题,投资者似乎选择性忽略。此外,诸如茶饮品牌筹备IPO,也需要投资者对茶叶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品牌的价值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即便这些“共识”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和主观的判断之上,只要能够维持下去,企业便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这反映出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关注硬性指标外,还会受到各种软性因素的影响,如创始人的背景、企业的故事、行业的未来潜力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为一些擅长讲故事、善于包装的企业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融资和上市的机会。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假装共识”的现象常常与一些特殊的商业运作模式相伴而生。贾跃亭的FF公司再次获得融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FF长期面临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竞争等问题,贾跃亭却始终能够获得投资者的支持。这背后,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资本运作。贾跃亭的个人魅力,以及投资者对电动汽车市场的乐观预期,共同构建了一种“共识”的假象,使得资金能够持续流入FF。再比如,一些企业通过精巧的营销和公关手段,营造出一种“快速增长”和“巨大潜力”的形象。例如,一家只有十几名员工的企业,却能实现惊人的销售额,虽然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但其亮眼的业绩数据足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对市场心理的精准把握。
“假装共识”的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短期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但长远来看,这种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共识”极易瓦解,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情绪转变,或者企业无法兑现承诺,泡沫破裂将不可避免,导致估值崩盘,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市场前景,而非盲目追随市场热点。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维护市场的公平与透明。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理性的投资环境,避免“假装共识”带来的潜在风险,实现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让数字宇宙中的商业巨轮能够安全、稳健地航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