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黎明,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辅助教学到个性化学习,AI技术似乎蕴藏着改变教育格局的巨大潜力。然而,仅仅将AI工具引入课堂,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真正的变革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认知过程,并将其与科技研究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AI在教育中的作用。 这种转变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大脑即计算机”的认知模式,转向一个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视角。
首先,要理解的是“4E认知”框架,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和教育。这种框架挑战了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并非孤立地发生在头脑中,而是与身体、环境以及与环境的互动紧密相连,从而强调了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具身认知认为身体的感知和动作在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身体的体验来学习,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或者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身体的感官。嵌入认知强调认知活动与特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空间、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行动中产生认知认为认知并非预先存在,而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的。学生在解决问题、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延伸认知认为认知可以延伸到外部工具和环境,例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这些工具都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将4E认知应用于教育,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大脑,还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环境以及他们与环境的互动。 这要求我们重新设计学习环境,使其更具互动性、沉浸感和情境性,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认知发展。
其次,将4E认知与科学技术研究(STS)相结合,为我们理解AI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STS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STS的视角,我们可以分析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何塑造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行为以及师生关系。例如,AI辅助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反馈,但过度依赖这些系统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过度依赖AI提供的答案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STS框架提醒我们,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社会和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此外,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因为不同学校和学生获取AI资源的条件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习机会的不均等。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警惕AI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的偏见,例如算法偏见,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发展。 因此,在教育中应用AI技术时,我们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并关注技术带来的潜在影响。
最后,当前的研究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4E认知原则融入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基于脑启发式人工智能(Brain-inspired AI)的AI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模拟人脑的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这些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如何利用AI技术来创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VR/A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具身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索。此外,AI在STEM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AI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层面的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具备相应的AI素养,才能有效地利用AI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这包括了解AI的基本原理、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估AI技术的优缺点。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集中在如何将4E认知原则融入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AI素养,从而实现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学习未来。 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理解AI的基本原理,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们也需要鼓励学生在AI辅助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