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步入一个由数据驱动的新时代。从日常的沟通交流到复杂的经济运作,数字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这种数字化转型并非均匀地惠及所有人,一个多层次的数字鸿沟正在日益显现,它不仅仅是关于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的问题,更触及了数字素养、技能和控制权等多个关键维度,严重阻碍着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进程。构建一个公平且可持续的数字未来,成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马来西亚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数字鸿沟复杂性的窗口。尽管智能手机普及率高达91%,为弥合鸿沟提供了潜在的机遇,但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在繁华的城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往往高于平均水平,甚至超过100%,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和连接质量差的问题依旧存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上。全国8500所小学和中学,大部分位于农村地区,这些学校往往缺乏必要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资源。沙捞越州政府正积极采取行动,计划在2024年底将4G覆盖率从目前的66%提高到93.6%,这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然而,仅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弥合技能鸿沟和控制鸿沟。
Jan van Dijk提出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数字鸿沟提供了框架。他强调了数字鸿沟的三个关键维度:接入、技能和控制。接入指的是获得使用数字技术的物质条件,如设备和互联网连接;技能指的是掌握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复杂的编程;而控制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来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能力,例如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或者使用在线工具进行商业活动。在马来西亚,低收入群体(B40)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着特殊的数字鸿沟挑战,他们在数字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差距,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得那些无法获得数字资源的学生在在线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家长在平衡孩子的数字自由和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代际差异也加剧了这一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仅仅依靠立法支持是不够的。政府和科技公司必须共同努力,提供可访问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负担得起的培训,并监控平台算法对小型企业的影响。大型企业有能力投资高端平台,而小型企业则难以跟上,无法触达受众,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数字鸿沟。
全球层面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数字鸿沟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兴经济体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以保持竞争力和韧性,但同时也面临着数字鸿沟和AI伦理问题等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确保公平、透明和负责任的AI应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往往处于劣势,这加剧了数字鸿沟。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只有36%的欠发达国家(LDC)人口使用互联网,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巨大。这表明,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数字素养外,还需要关注特定群体的需求,例如农村地区居民、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固定无线接入(FWA)等技术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可靠的互联网连接。此外,还需要制定包容性的数字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参与数字经济。通过海陆合作,赋能马来西亚学生获得互联网和数字技能,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马来西亚等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族群差异,确保所有人都能从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受益。这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数字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潜力,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繁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