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尤其是在政治话语领域。曾经依赖于精心制作的声明和经过核实的图像的领域,如今已迅速演变成一个可以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生成和分享令人信服的、逼真的、但完全虚构的内容的空间。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好奇点,它对真实性、信任和民主进程的基础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利用AI生成内容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日益增长的担忧,展现了他采用煽动性图像来推动政治叙事和煽动反应的蓄意策略。
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特朗普分享的一段AI生成的视频,视频中描绘了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被联邦调查局(FBI)特工逮捕的场景。这段大约90秒的视频片段于2025年7月20日通过他的Truth Social平台传播,立即引发了争议。这段视频是使用深度伪造技术创建的,呈现了一个视觉上引人入胜的、但完全虚假的场景。这并非孤立事件。特朗普还分享了AI生成的图像,描绘了他自己身穿逮捕和监狱服装,进一步展示了他利用虚构的视觉效果来攻击政治对手并争取支持的模式。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玩笑式的讽刺;它们代表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努力,旨在操纵公众认知并播下不和的种子。这些图像和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之快,加上社交媒体算法的放大,凸显了这种新型政治传播的强大力量。《爱尔兰之星》和《每日之星》等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些帖子引发的愤怒,突出了它们获得的广泛关注。
除了直接针对政治对手之外,AI生成内容的使用还扩展到更广泛的层面,试图破坏对机构的信任。特朗普的言论,包括他声称民主党统治下的政府是“盖世太保式政府”,在这些视觉叙事的助推下得到了放大。2020年罗德·布拉戈耶维奇的刑期被减免,以及布拉戈耶维奇随后将自己定义为“特朗普分子”进一步说明了政治界限的模糊以及对那些乐于接受非传统信息的人群的吸引力。这种策略并不局限于视觉内容。众议院2025年2月6日的国会记录揭示了人们对富人获取个人和财务信息的担忧,这种情绪很容易通过有针对性的虚假信息宣传活动被利用。滥用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对隐私和安全的影响也令人深感不安。
此外,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政治人物。AI生成的深度伪造在其他领域也已扩散,例如,推特(原Twitter)上流传着泰勒·斯威夫特的露骨、虚构的图像。这些图像在被删除前在线停留了19个小时,这表明平台在管理此类内容方面面临的挑战。甚至Meta的AI聊天机器人也牵涉其中,传播了虚假信息,错误地声称对唐纳德·特朗普的暗杀企图从未发生过。这凸显了一个系统性问题:AI系统本身并非免疫于偏见或操纵,并且可能无意中助长了虚假叙事的传播。这种图像的易于创建性,正如一位调查记者生成了50张特朗普被捕的AI图像所证明的那样,突显了这项技术的可及性和广泛滥用的可能性。AI创建逼真假象的能力,正如讨论特朗普被捕图像的文章中所指出的,证明了它的强大功能,但也警告了它的潜在危险。这种情况呼应了十多年前人们对互联网在促进异议方面的力量和脆弱性的观察,正如关于阿拉伯之春的研究中所记录的那样。
这一趋势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媒体、机构,甚至现实本身的信任的侵蚀,对民主社会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虽然事实核查计划(如《新闻周刊》所开展的计划)至关重要,但它们往往难以跟上正在生成的虚构内容的巨大数量。孙涵和平奖旨在解决全球苦难和冲突问题,突出了对促进和平与理解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在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的社会中,这一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爱尔兰之星》报道的奥巴马官方白宫肖像被特朗普的画作取代,进一步说明了叙事的蓄意重塑和历史的改写。各种消息来源报道的特朗普社交媒体团队积极使用模因和AI,表明了一种转向更具视觉驱动性和情感驱动的政治传播形式的转变。
总而言之,AI生成内容的兴起,特别是在政治领域,代表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像唐纳德·特朗普这样的人物故意使用深度伪造和虚构的图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它直接攻击了真相,并为民主话语的未来树立了一个危险的先例。解决这一挑战需要一种多方面的方法,包括改进AI检测技术、加强媒体素养教育,以及对新闻工作者的诚信做出新的承诺。如果没有积极的措施,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将继续模糊,侵蚀知情公民的基础,并最终破坏社会的结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