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一个充满紧张和重新评估的时期,特别是在荷兰,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科学对于基于证据的决策至关重要,但公众信任并非无条件的,而且呈现出日益两极分化的趋势。荷兰社会对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本身的未来,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
科学信任度的两极分化,在荷兰尤其明显。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远不止单纯的观点差异。近期,例如荷兰拉特瑙研究所(Rathenau Institute)所进行的调查,揭示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正趋向极端化。人们往往要么完全信任科学,要么几乎不信任,中间地带正在不断萎缩。这种趋势与更广泛的社会两极分化模式相呼应,各种观点都变得根深蒂固,难以调和。这种两极分化并非仅仅是意见上的分歧,而是对科学权威的根本性转变。
科学家形象:信任的基石还是阻碍?
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科学家本身的评价。研究表明,信任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对能力的认知、自信的程度、道德观以及亲和力。在涵盖45个不同学科的科学领域中,这些维度都对公众信心起着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仅仅做好科学研究是不够的。科学家作为个体的形象,例如他们的诚信、是否平易近人以及被感知的动机,都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可信度。
荷兰,拥有强大的科学共同体和公众参与的传统,也未能幸免于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科学建议的政治化进一步侵蚀了公众信任。虽然最初的封锁措施提升了对政府的信任,但对科学本身的信任增加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存在“天花板效应”,即信任的增长存在限制。这凸显了一个关键问题:对科学的信任往往受到对呈现科学发现的机构和个人的信任的制约。荷兰大学校长们表达了对政治人物越来越多地干预科学教育内容的担忧,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对学术自由和不当影响的担忧。这不仅仅是科研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体现,更需要科学家们积极塑造自身形象,例如强调其在公众面前的道德责任。
二元思维与信息茧房:对科学的挑战
当前,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二元思维,拒绝细微差别和妥协。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似乎正在影响着公众话语。这体现在对争议性问题“不存在中间立场”的信念上,这种观点在关于事实和政策决定的讨论中得到反复强调。虽然人们承认在基本真理上无法妥协,但也认识到在实际的行动步骤上仍可以达成共识。然而,这种寻求共同点的意愿变得越来越罕见。
这种趋势又被虚假信息的传播所加剧,虚假信息在缺乏普遍接受的事实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在没有明确、客观的真相基础的情况下,对抗虚假信息变得尤为具有挑战性,而这反而需要建立和维护对可靠来源的信任。荷兰的情况因对教育、科学和创新的削减而变得更加复杂,这给已经面临公众信任下降的系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关于HBO(高等职业教育)与WO(研究型大学)之间作用的争论就说明了这种紧张关系,HBO通常被视为满足更广泛的技能和职业道路的实用中间地带。
构建信任的未来:多管齐下的策略
最终,驾驭这一复杂局面需要一种多方面的策略。科学家需要意识到公众如何看待他们,并积极参与公共对话,不仅要展示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要展现他们的正直和同情心。有韧性的科学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策略来与两极分化的公众进行互动,超越仅仅呈现数据,还要促进理解和建立信任。
荷兰的经验,凭借其强大的科学建议制度框架和公众参与的历史,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它也强调了迫切需要解决侵蚀公众信任的根本性因素——科学的政治化、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日益增长的二元思维倾向。应对这些挑战不仅仅是为了捍卫科学,更是为了维护基于证据的决策基础,并确保未来能够为社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通过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广科学传播、鼓励开放的对话,以及在科学界内部建立更为包容的文化,从而重建公众信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