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治理方案引关注:深度伪造攻击率降六成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它如同双刃剑,既带来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巨大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和伦理挑战。从金融安全到信息真实性,AI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和治理难题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AI治理方案,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为构建安全、可靠、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未来贡献着中国智慧。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尤其是深度伪造技术在欺诈领域的滥用,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AI治理体系。 深度伪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在2023年暴增3000倍,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充分揭示了AI安全治理的紧迫性。 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身份冒用、欺诈贷款等犯罪活动屡见不鲜。 蚂蚁集团的技术团队在东南亚银行的实践中就发现,伪造人脸攻击频率曾一度达到高峰期的10%,但通过技术手段,这一比例已被有效击退至六成以下,这不仅是对抗欺诈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表明,在技术层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鉴伪”与“防伪”能力,从而有效应对AI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齐向东提出的优化AI安全治理的三大必备策略:多维度体系化防护、“鉴伪”“防伪”技术以及AI提升自身安全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构建涵盖技术、法律、伦理、行业自律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治理体系。

中国在AI治理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 中国提出的治理理念强调“敏捷治理”和“多元治理”,即在快速变化的AI技术发展中,需要灵活调整治理策略,并汇集政府、企业、学术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挑战。 这种开放、合作的治理理念,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联合国全球AI for Good峰会上,中国方案被广泛分享和讨论。 蚂蚁集团的彭晋分享了中国在金融场景中对抗深度伪造的技术成果,清华大学张亚勤院士则在峰会上探讨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实践路径。 这体现了中国在AI技术和治理方面的领先地位。 更重要的是,联合国通过了首份聚焦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烈诉求,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上海宣言》的发布,更是中国引领AI全球治理的又一里程碑。 该宣言深化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回应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等关键问题,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联合国峰会和《上海宣言》的发布,是中国在全球AI治理领域的重要贡献,也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AI治理进程,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国际合作,凝聚共识,并将中国倡议转化为国际实践。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洪涛教授的研究团队,从主动防御和被动检测两个视角,分享了针对深度伪造视频的具体治理方案,为全球AI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举办行业峰会、设立国际联合研究机构、深化跨国科技合作项目等方式,中国正努力促进各方共识的形成,凝聚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 为了应对AI网络攻击、AI武器化等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全行业需要启动人工智能网络防御推进计划,不断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这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对潜在风险的深入研究和预判。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AI安全挑战,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