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世界的设计师们,请想象一下,一个全新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宇宙正在崛起。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获取信息、探索世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一个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的全新营销策略正悄然兴起,它试图影响我们对AI搜索结果的理解,也对数字世界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虚拟世界中,AI搜索成为了获取信息的核心枢纽。我们依赖于它来解答疑问、寻找产品、了解世界。然而,随着商业利益的介入,这种原本应该客观、中立的搜索结果,正逐渐沦为广告的展示平台。最初,我们对DeepSeek等AI工具充满期待,相信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精准、更智能的搜索体验。但现在,这种乐观情绪正在被现实的商业逻辑所冲击。
GEO:AI搜索结果的“暗箱操作”
GEO的核心在于,它并非像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SEO)那样,仅仅关注网页内容和结构。相反,GEO更进一步,直接针对AI大模型的“理解”方式进行内容定制和数据投喂。它的目标是让AI“记住”特定的品牌或产品,并在相关问题中优先推荐。想象一下,当你在AI搜索中提问“最好的咖啡豆是哪种?”时,搜索结果不再仅仅是客观的信息,而是被GEO优化过的、带有品牌倾向的答案。这种“优化”手段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AI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商业力量试图影响AI回答是必然趋势。
1. 竞价排名与付费收录: 一些GEO服务商甚至承诺,花费数万元即可确保品牌信息被AI搜索收录。这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如出一辙。这意味着,原本应该基于客观信息的搜索结果,现在也开始受到金钱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AI搜索结果的公正性,也加剧了中小企业在AI搜索领域的竞争劣势。因为持续的GEO优化需要持续的投入,这无疑增加了营销成本,并使得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2. 对AI“回答位”的争夺: 这种“优化”的核心,在于对AI“回答位”的争夺。谁能够占据AI搜索结果的优先位置,谁就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这种竞争的本质,就是抢夺用户注意力。一旦这种争夺失控,消费者将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们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被精心“包装”过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而这种信息茧房效应,最终将限制用户获取全面、客观信息的权利。
3. 虚假信息与误导: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AI搜索结果优化”让AI的回答中出现虚假内容或与正常呈现的信息出现显著偏差,甚至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诈。想象一下,一个精心设计的GEO策略,将一家质量低劣的产品伪装成“最佳选择”,这无疑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损害。
商业化浪潮下的挑战
AI搜索的商业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Perplexity等AI搜索平台已经开始试水广告植入,以“赞助”提问的形式将广告嵌入AI答案侧边栏。尽管国内主流AI平台尚未全面接入广告服务,但商家们已经开始通过GEO等方式进行“水面下竞争”。
1. 持续投入的压力: AI搜索的“收录”并非一劳永逸。品牌方需要持续投入GEO优化,否则很可能再次被AI“遗忘”。这就像一个无底洞,品牌方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才能维持在AI搜索结果中的曝光度。
2. 信息茧房效应的风险: 如果AI搜索结果受到GEO的过度影响,用户将只能接触到经过优化的信息,从而限制了其获取全面、客观信息的权利。这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只能接触到符合特定品牌利益的信息,而无法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3. 市场竞争的失衡: GEO的出现,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拥有更多资金的企业,可以通过GEO获得更大的优势,而中小企业则难以与之抗衡。这使得市场竞争的天平向着大品牌倾斜,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
2025年左右,生成式AI应用的大规模落地预计将带来900亿美元的推理及训练芯片市场,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预示着,未来我们将更加依赖AI技术,而AI搜索的商业化进程也将加速。因此,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商业利益对AI搜索公正性的潜在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AI治理体系,规范GEO等营销行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需要平台方、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平台方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规范GEO的运作,并确保搜索结果的透明性。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GEO的监管,防止其过度影响AI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AI搜索结果的客观、透明和可信,才能在这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宇宙中,享受到更真实、更公正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数字世界中,我们依然掌握着对信息的自主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