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音乐先驱巴里·弗科教授逝世,享年87岁

巴里·洛伊德·维尔科教授于2025年6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这位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荣誉退休教授的离世,不仅标志着计算机音乐领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先驱,也意味着一个创新时代的落幕。作为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始成员和MIT音乐与戏剧艺术系的杰出代表,维尔科教授以其在数字音频合成工具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音乐创作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尔科教授的学术生涯,从新西兰威灵顿开始,其早期教育兼顾音乐与数学,随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了音乐作曲博士学位。1968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启了计算机音乐研究的旅程,并迅速崭露头角。在MIT的数十年任教期间,他不断探索音乐认知和机器理解与学习,致力于人机交互在音乐创作中的可能性。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作曲家和教育家,积极推动电子音乐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与唐纳德·萨多威等MIT的杰出教授一同,为MIT的学术声誉做出了卓越贡献。维尔科教授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推动计算机音乐的不断发展。

维尔科教授最广为人知的成就莫过于他所创造的Csound,一个合成表演工具。Csound为计算机音乐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其影响力遍布全球。从著名的IRCAM(法国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到数字音频标准的制定者MPEG-4(移动图像专家组),再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笔记本电脑一台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项目,都体现着他的技术理念和创新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开发的SAOL语言,更是MPEG-4结构化音频标准的底层语言,为数字音频的标准化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SAOL的出现,为音频数据的压缩、传输和处理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加速了数字音乐和音频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如果没有SAOL,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各种在线音乐流媒体服务,以及高质量的数字音频体验,可能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维尔科教授的远见卓识,体现在他对未来音频技术发展的准确预判,以及他对构建一个开放、标准化的数字音频生态系统的坚定信念。

维尔科教授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学术界。他的发明Csound,将麦克斯·马修斯(Max Mathews)的早期创新带给更广泛的受众,使得计算机音乐创作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而是变得更加普及和易于获取。这种普及化趋势催生了现场编码(live coding)场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创作、聆听和理解声音的方式。他的工作不仅影响了音乐家和作曲家,也对电影、游戏、广告等领域的声音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线社区对他的逝世纷纷表达哀悼,这充分证明他在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和技术人员,让他们勇于探索新的声音和技术,并为数字音乐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维尔科教授的逝世,是计算机音乐领域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遗产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音乐与技术的无限可能。

维尔科教授晚年定居于新西兰陶朗加,但他的学术生涯和创新精神始终与MIT紧密相连。他于2025年6月15日在奥克兰去世,与挚爱的伴侣温迪(Wendy)相伴左右。他的家人,包括居住在美国的女儿安德烈亚(Andrea)和儿子斯科特(Scott),对他的逝世深感悲痛。他的工作不仅改变了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为我们理解声音和音乐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是一位真正的先驱者,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计算机音乐的历史中。Csound 的开源特性也让更多人可以免费使用和修改,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发展。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将 Csound 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数字音乐人才。维尔科教授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创造了 Csound,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开放、协作的计算机音乐社区,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数字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中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