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已深刻渗透到教育领域。为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教育部于2024年5月12日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两份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进入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合理使用AI的能力,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规范使用:杜绝”代劳式”学习
《使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这一规定直指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代劳式”使用现象,即学生完全依赖AI完成学习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AI应该像计算器一样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学生思考的’捷径’。”为此,《指南》要求教师设计专门的评估标准,区分学生原创内容与AI生成内容,并通过作业答辩、过程性评价等方式确保学生真实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学校将建立AI使用记录系统,对不当使用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分阶段培养:构建AI素养体系
教育部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学段的AI教育方案:
教师赋能:构建新型教学范式
《指南》特别强调教师在AI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 教学能力提升:教育部将启动”AI教育领航者计划”,未来三年内培训10万名中小学AI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包括AI伦理教育、人机协同教学设计等前沿内容。
– 课堂转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上海试点学校,语文教师使用AI生成多个版本的作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版本的优劣,培养批判性思维。
– 评估创新:建立动态评价体系。杭州某初中开发的”AI使用成熟度评估模型”,从工具使用、创新应用、伦理认知等六个维度跟踪学生发展。
随着AI技术持续演进,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教育部此次发布的指南不仅构建了系统的AI教育框架,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技术为人服务”的教育理念。通过规范使用、分阶培养和教师赋能三大策略,我国正在培养既掌握AI技术,又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智能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AI,而是让他们明白何时不需要AI。”这或许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真谛所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