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急招AI人才,王兴兴邀你共赴浪潮

在当今科技创新浪潮中,中国硬科技创业者的故事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机器人赛道作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前沿领域,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创业案例。其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创业历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工程师的技术实力,更折射出新经济时代下创新者特有的执着与智慧。
从实验室走出的技术信仰者
19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余姚的王兴兴,其创业基因早在求学时期就已显现。在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就读期间,他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不仅是课堂作业的出色完成,更体现在自发组织的机器人兴趣小组中。当同龄人还在适应大学生活时,他已带领团队用废旧电机和铝合金框架搭建出第一台六足机器人原型。这种对机械结构的痴迷延续到上海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彼时国内服务机器人研究尚处萌芽期,他却已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仿生关节的突破性设计。值得注意的是,王兴兴的学术背景虽不及清北同行的显赫,但正是这种”非典型”路径塑造了他独特的创新视角:在2013年某次行业论坛上,当其他演讲者展示理论模型时,他直接带来了能完成复杂地形行走的实物样机,这种”用产品说话”的务实作风后来成为宇树科技的鲜明标签。
八年蛰伏期的破局智慧
2009-2017年被王兴兴称为”黑暗中的长跑”。当时资本市场对硬件创业持谨慎态度,某知名投资人甚至当面质疑:”中国团队做核心零部件就是天方夜谭”。面对压力,王兴兴选择将办公室设在宁波郊区厂房,带领初创团队从最基础的减速器齿形优化做起。这段经历催生了后来被员工津津乐道的”24小时法则”:每当技术卡壳,团队会持续攻关直至问题解决,最长纪录是72小时不间断调试电机控制器。这种极致专注在2016年迎来回报——其自主研发的关节模组扭矩密度达到国际竞品1.8倍,这项突破直接促成与中科院某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更具启示性的是他对竞争格局的研判:当友商追逐人形机器人热点时,宇树科技另辟蹊径聚焦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这种差异化战略为后来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构建硬科技创业新范式
2024年完成B+轮融资后,宇树科技已发展成拥有200余名工程师的准独角兽企业。但王兴兴的办公室仍保留着创业初期的习惯:墙上悬挂着第一代原型机的电路图,展示柜里陈列着二十多个迭代版本的减速器样品。这种对技术本源的坚守,体现在企业人才战略的独特理念中。与多数科技公司强调”顶尖学历”不同,宇树科技的招聘考题往往是让应聘者现场拆解一台故障电机。王兴兴在内部培训时常说:”我们不需要完美的简历,需要的是能闻出焊锡味的人才”。这种务实文化正在产生辐射效应:企业建立的”青少年机器人开源社区”已吸引3万余名爱好者,其中中学生开发的某个步态算法甚至被吸收进最新产品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构建的产学研网络——通过与上海大学共建”极限环境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闭环。
回望这段创业征程,其价值远超出商业成功本身。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王兴兴团队证明了中国年轻一代不仅能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更能在原创性创新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宇树科技发展历程中展现的”问题导向思维””长周期研发定力”和”工程师文化培育”,为硬科技创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当更多年轻人开始把实验室成果装进工具箱而非论文库,当资本市场学会用十年周期看待技术创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必将涌现更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创业精神:在浮躁中保持专注,在捷径前选择坚持,用金属的碰撞声奏响属于自己的创新乐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