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绕开西方 深化与中国科技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伊朗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两国双边关系,更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技术竞争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能源贸易到反恐协作,从基础设施投资到人工智能研发,两国在多维度的互动既体现了南南合作的新范式,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战略协作的多维图景

在能源安全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与伊朗这个坐拥世界第四大石油储量的国家天然互补。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构建了长期合作框架,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帮助伊朗规避美元制裁,而伊朗稳定的能源供应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的重要支点。2022年数据显示,中伊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中国连续十年保持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反恐合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政治意涵。两国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协作,既包含情报共享、联合演练等务实层面,也涉及对”恐怖组织”定义的话语权争夺。当美国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时,中国与伊朗的反恐合作客观上形成了对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的制衡。这种合作背后,是两国对维护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共同诉求。

技术合作的机遇与争议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伊合作的新引擎。在5G网络建设中,华为已帮助伊朗建成中东首个5G智慧港口;在人工智能领域,两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波斯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2023年德黑兰举行的中伊科技合作论坛上,双方签署了包括量子计算、卫星遥感在内的12项技术协议。
但技术转让也引发国际关切。西方观察家担忧,人脸识别、大数据监控等技术的应用可能强化社会控制。对此,中国驻伊朗大使孔培武强调,技术合作始终遵循”不干涉内政”原则,聚焦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事实上,中国援建的德黑兰地铁系统日均运送乘客超200万人次,成为技术惠民的成功范例。

地缘政治的平衡之道

中伊走近深刻影响着中东力量平衡。对以色列而言,中国向伊朗出口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可能被转为军用,这种”双用途”技术转让引发安全焦虑。但中国在中东推行”均衡外交”,在维持与伊朗合作的同时,也与以色列保持科技创新伙伴关系。2021年,中国参与斡旋伊朗核问题,展现出独特的调解者角色。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的”战略模糊”颇具智慧:既通过合作获取能源安全和技术市场,又避免过度卷入地区冲突。这种平衡术使中国成为中东各方都能接受的合作伙伴,2023年沙特与伊朗在北京达成和解协议便是明证。
从更宏观视角看,中伊关系折射出全球秩序的重构。当两国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相互支持时,实际是在推动国际体系向多极化演进。不过,这种合作也面临内部张力——伊朗期望中国更多投入制裁解除,而中国则谨慎控制合作深度。未来关系发展,将取决于双方在战略需求与经济风险间的持续校准。正如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所研判,中伊正共同探索新兴大国与地区强国的新型互动模式,其经验可能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供重要参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