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联手中移动港大 共拓AI视觉与大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AI与大模型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市治理模式。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枢纽,近期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商汤科技联合中国移动香港及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共同推进视觉AI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应用。这场产学研的跨界融合,不仅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引擎,更构建起从技术落地到法律保障的完整生态链。
技术赋能:构建城市智能感知网络
依托中国移动香港覆盖全港的5G网络与物联网基础设施,商汤科技的视觉AI技术将实现城市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解析。在交通管理场景中,通过部署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摄像头,系统能同时完成车牌识别、行人流量统计、异常事件检测等多元任务。例如当系统识别到某路段出现违规停车时,可在30秒内自动生成执法证据链并同步至交管平台,将传统需要人工巡查数小时的工作压缩至分钟级。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终端设备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本地完成数据清洗和特征提取,仅将脱敏后的分析结果上传云端,从源头保障数据隐私。
场景革新:从交通治理到公共安全
智能交通系统已突破单一的车流调控功能,正在演变为城市级决策支持平台。通过接入商汤的”交通大脑”系统,香港部分区域试点实现了信号灯的自适应控制:当AI检测到学校周边早高峰行人激增时,会自动延长斑马线绿灯时长,并将公交到站信息同步推送至导航APP。在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团队开发了多模态行为分析算法,能识别公共场所的异常聚集、物品遗留等30余种风险情形。去年台风季期间,该系统成功预警5处低洼地带的积水险情,为应急部门争取了宝贵的响应时间。这些应用均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设计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算法决策过程可追溯、可解释。
制度护航:法律与技术的协同进化
面对AI技术带来的隐私权界定、数据主权归属等新课题,合作方创新性地建立了”技术-法律”双轨评估体系。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团队主导开发了合规性检测工具包,可自动识别视频分析中可能涉及的个人生物信息,并按照《香港个人资料(隐私)条例》进行分级加密处理。在旺角智慧灯杆项目中,该体系成功将人脸识别精度控制在治安管理必需的阈值内,既满足警方侦查需求,又避免过度采集市民面部特征。这种动态平衡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技术部署方案需随法律法规更新而迭代,例如针对欧盟GDPR的新要求,三方已启动差分隐私算法的升级计划。
这场跨界合作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智慧城市的成熟度不仅取决于技术先进性,更在于能否构建技术、场景、制度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商汤科技提供的AI算力如同城市神经末梢,中国移动香港的通信网络构成血管系统,而法律框架则扮演着免疫调节功能。随着香港”智慧城市蓝图3.0″的推进,这种模式或将成为全球都市数字化转型的范本——在九龙东智慧园区,基于该体系开发的碳排放监测平台已吸引新加坡、迪拜等地的考察团。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形成良性互动,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生命体。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